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最近,《一站到底》12岁的“天选之子”何宜德上了热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何宜德,乳名多多,裸跑弟,年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虽然人不大,但是履历表一亮出来,也是让人“肃然起敬”。3岁雪地裸跑、7岁穿越罗布泊3次、8岁考入南大、11岁毕业、12岁打算硕博连读……除此之外,何宜德还是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5岁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创吉尼斯最小飞行员纪录;7岁自主创业,占股40%,成为第一大股东,也是全世界自挣资金建立公司的最小创业者;9岁作为第一主力及教练助理,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学组决赛中夺冠并破纪录。有“眼尖”的网友质疑简历掺水,何宜德上南大是通过自考。没想到,何父随后给出的解释,更让人咂舌。9岁小学毕业后,何宜德就在自己的“鹰爸公学”里自学初高中课程,而后“弯道超车”进入大学。这个车速,也是望尘莫及。后来,又去拜读了下何父“鹰式教育”著作,更是细思极恐。何宜德当年早产,被诊断为脑瘫儿,何父的魔鬼改造计划自此启动。1岁,为提高孩子的耐久性,让他绕着小区走了5公里;4岁不到,为增强抗寒力,在美国纽约大雪封城日子,让孩子雪地裸跑;4岁上学,上午上小学1年级,下午上幼儿园小班,9岁小学毕业;……可以说,何宜德的“快人一步”无不是何父精心设计的,这和前不久横空出世的14岁天才少女岑怡诺如出一辙。日均作诗首的女孩,包装为成功学演讲大师,走穴捞金,舞台极尽煽动之能事……其实,这些孩子如果少些幺蛾子,可能会很从容快乐地成长,现如今在父亲疯狂鼓动之下,沦落为教育的实验品,甚至是炒作的工具。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哪里是弯道超车,明明是在岔道上迷路了。怪不得有人说,这个世界只有神父,没有神童。你以为的起跑线,并不代表一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想必父母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前几天,和定居香港的表姐聊天,才知道,香港的孩子要赢在射精前。看出我的惊恐,表姐亮出了香港孩子的精英培养轨迹:选好射精时间,让孩子出生在一至四月,一月最佳;孩子出生后的六个月甚至更早,进入婴儿游戏班进行学习;两岁进入学前班,为冲刺名校做准备;两岁八个月,参加各种幼儿园面试,争取进入名校幼儿园;在幼儿园阶段,精通普通话、粤语、英文。按照这个逻辑,父母不仅要跑,还要抢跑,跑在前头,孩子才能有更大的赢面。真心感叹这一届父母不容易。想起之前看过一个印度高分电影《起跑线》,才发现父母面临教育的焦虑都是共通的。电影里,原本过着小康生活的父母为了让女儿受到良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到高档学区房,把自己包装成富人,夫妻二人举办晚宴、速学英语……没曾想,被学校识破。为了一个体面的学位,这对父母又开始假装穷人住进“贫民窟”,忍受着没水没电、脏乱破旧的环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原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全世界都通用。再看一圈身边家长,也是铆足了劲省吃俭用为孩子的“起跑线”奔波忙碌,各种兴趣班、夏令营,还有动辄几百万的学区房……就是苦什么不能苦孩子,输什么不能输教育。在父母的用心良苦下,一批批“抢跑族”也是闪亮登场。3个半月开口说话,托班时学会时间管理,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微积分……看着是不是和“裸跑弟”有的一拼?年,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DavidWeikart曾做过一个长达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过早抢跑不仅不能让孩子学术领先,甚至还会给他们的情绪、社交等能力带来持续一生的严重“后遗症”。为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我们所认为的“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是好的吗?说到底,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起跑线代表不了什么,跑得快不如跑得久,一时的输赢不代表永远的输赢。惟有持续的发力,才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比快速成功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快乐成长前不久,网剧《隐秘的角落》大火。剧中朱朝阳母亲和叶驰敏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被很多人拿来比较。学霸朱朝阳出身在单亲家庭,母亲一心就想孩子金榜题名,全然不顾他的情感需求,哪怕老师多次反映孩子在校不善沟通,也根本不放在心上。而叶驰敏父亲就不同了。在外是名警察,平时工作也很忙碌,但从父女俩的对话中,还是能感受到父亲对女儿无条件的爱和欣赏。叶驰敏没考到第一名,情绪低落。父亲见状没有丝毫的埋怨,更没有大道理一堆,而是轻松地一笔带过:第二名也很好了,我已经非常满意了,一起吃薯片看《还珠格格》吧。在这样的父亲心里,孩子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开心快乐更重要一万倍。试想,如果父母望眼欲穿拼尽全力让孩子拥有了看似光辉的前程,却扼杀他的快乐,这样的教育意义又何在呢?好的父母应当主动激发孩子快乐的能力,以及对美好生命的憧憬和渴望。正如大思想家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之前看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厦大的一个演讲,其中他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是一个世界杯夺冠夜,孩子很想看球。但隔天就要上学,熬夜看球肯定影响第二天听课,但白岩松还是选择支持儿子的想法。这场球赛,踢得很惊心动魄,儿子的情绪也跟着起伏。第88分钟,儿子喜欢的球队以1:2落后,儿子哭了;随后2:2扳平,儿子捏了一把汗;93分钟时,3:2反败为胜,儿子大喜!拿白岩松的话,事后他觉得这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因为这一个半小时里,孩子真实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决不放弃,什么是坚持就是希望。我也相信,在那个瞬间,那个幸运的孩子内心的种子被真正唤醒。雅斯贝尔斯也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身为父母,要有包容平和的心态,学会鼓励、启发和引导孩子释放个性与天性,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扎扎实实地成才。真正的好父母,都不是“拔苗”的人非洲草原上,有一种长得最高的茅草叫尖茅草。最初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1寸高。但之后的三五天内,便能窜到1米6到2米的高度。其实,在前6个月里,尖茅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扎根地下超过28米。可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培育树木,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长周期,而培养我们的孩子,也是同理。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破土、拔节、开花、结果,自有定时。智慧的父母懂得顺其自然,在正确的季节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这样才能花期如期生动绽放;反观那些被成功学洗脑快人一步的神童们,在步步紧逼中成长,只会结出错季的果实。有一件事,每次想到都心有余悸。孩子4岁那年,迷上了绘画,看她涂鸦,天马行空,有趣的很。为了让孩子天赋更快被激发,我把孩子送去了特长班重点突击。学了半年,孩子线条是流畅了,用色也规范了,可是作品中再也看不到那种惊喜了。孩子甚至落寞地说,“妈妈,我再也不想画画了。”一次,和知名插画师闲聊,他说道,“我有今天,就是父母从来不管我,想画啥画啥。”听到我的经历,他也无比惋惜,“孩子灵动最贵,过早的干预都是扼杀。”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自做自己的儿童世界。”环顾周围,又有多少像我一样的家长一边狠命抨击应试教育剪断了孩子创造力的翅膀,一边自己磨起了剪刀?如果教育子女注定是一场修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修得一颗平常心,不替孩子走路,不催孩子走路,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慢慢走。哪怕步伐缓一点,也是孩子自己趟出来的路。这样的路,走得才踏实,走得才长远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这样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我们当然爱他们,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是要学会陪伴而不参与,让他们在自己的时空里,长成独特的自己。愿每个孩子都能从容不迫地长大,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找准自己的节奏,去尽情地感受川流不息,去真诚地体验万物生长。愿每个孩子,都活出自己最适合的模样。*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投稿作者:喻子墨,英美双硕,码字工作者。最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