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贝聿铭建筑语言的探寻

作者:

蒲肖依,本科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之后在耶鲁大学建筑系深造,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同时曾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交流学习,在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美国KohnPedersenFox和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PeiPartnershipArchitects)等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现任数字王国虚拟建筑项目负责人。有《做人与自然的协调者》等建筑学评论见诸报章,著有《建筑里的中国》一书(年出版),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语境中。《建筑里的中国》是本文作者花费近一年的时间,实地踏访窑洞、土楼、苗寨、徽派民居、山西大院、北京四合院等中国传统民居后写成的,旨在寻根本土文化,从传统中寻找力量。

年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美国国家美术馆迎来了75周年庆典,其东馆也在经历了为期3年的修缮后重新开放。国家美术馆东馆由贝聿铭设计,因其完美无瑕的石灰岩墙面和“棱角分明的几何图形”,成为伫立在国家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即使在整修期间,仍有多万名游客慕名而来。重新开放之际,东馆展出的“时光记忆”(TheMemoryofTime)和“往日之光”(InLightofthePast)两场展览均主打摄影怀旧主题,提醒着人们是时候以新时代为背景,重新审视这一标志性建筑,重新评估创始者最初设定的愿景是否得以实现。国家美术馆东馆自年6月1日竣工开馆以来,批评者与大众对其观点有严重的分歧。毋庸置疑,在如此重要的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是非常罕见的。宽敞开阔的中庭遭到猛烈批判,被指是“超豪华中转休息厅”“空有标志性建筑之势”。批评家理查德?轩尼诗(RichardHennessy)甚至抨击该建筑“有一种游乐园的即视感,太过世俗,缺乏严肃,糟糕透顶”,“是大众与消遣活动的提供商之间一场货真价实的利益联姻。整个建筑萦绕着一股古罗马艺术赞助的气息”。近期,《华尔街日报》也发文批评该建筑存在的技术问题,“屋顶平台出现漏水现象,主要通风井表面的大理石板(2×5尺,重磅)开始倾斜”。故事的另一面也无可置疑。该建筑广受赞誉,因其“杰出工艺”与卓越的表现斩获了华盛顿建筑大会(WashingtonBuildingCongress)的23个奖项。《纽约时报》著名建筑评论家艾达·路易斯·赫克斯特波尔(AdaLouiseHuxtable)称,该建筑“以极为宏伟的方式展现了当代艺术与建筑的创意融合”。同样地,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等评论家描述称,“东馆的结构源于一种持续性、高度分析性思维,绝妙地融入了所处的场地和周边建筑之间”。他进而推测,该建筑“将跻身近百年最伟大的博物馆建筑行列”。现在,5年已经过去,在历经剧烈的动荡和飞速的社会变迁后,该建筑是否传承了最初的使命,还是已被时代所抛弃?1.子承父业——将艺术教育推及至普罗大众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故事起源于“源于个人的非凡而慷慨的行径”。安德鲁·梅隆(AndrewMellon)(—)注意到,美国缺少一座“能与该国首都相匹配”的国家美术馆。他设想了一个博物馆的框架,这座博物馆将以“博物馆界的最高标准和最顶尖的学术水准”保存、收集、展出最丰富的藏品,培养大众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年由约翰·拉塞尔·波普(JohnRussellPope)设计的一栋建筑将梅隆的设想变成现实,该建筑为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与国家广场上那些庄严宏伟的建筑融为一体,建筑内部陈列着古典的欧洲绘画和雕塑。由安德鲁·梅隆捐献的件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成为国家美术馆的第一批藏品。与卡内基家族、弗里克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一样,梅隆家族代表着美国最富有的精英家族,他们在工业与金融领域中累积了巨额财富,同时热衷慈善事业,致力于将艺术、知识和公共服务推向普罗大众。凭着极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梅隆家族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应该面向大众、免费开放,未来的博物馆应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艺术展览与艺术观赏习惯。安德鲁·梅隆的儿子兼继承人保罗·梅隆(PaulMellon),当时担任国家美术馆馆长。他很快意识到,国家美术馆需要进行扩建,方能容纳未来日渐增加的艺术藏品。他想要“一座本身就是艺术品的建筑来安放艺术”。他意识到,与父亲所处的时代相比,美国艺术博物馆的作用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这个国家许多的精英机构一样,曾几何时为少数人所享有的博物馆和藏品开始面向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开放。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纷纷被陈列展出,轰动一时,吸引了大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ly/10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