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第一期国名翻译考上

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问题

现在汉语语境下使用的外国国名,为什么对某些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某国相称,而另外一些国家,比如西班牙意大利等等则是全名音译;以及,这些国名翻译是如何确立变迁的?

答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最初汉语体系下对外国初次使用的称呼考察起,以其历史渊源演变为纲领,方能对外国国名问题有成体系的理解。对此,参考中国历代绘制的世界地图应该是最好不过的。在那之后,笔者会就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逐一考察其译名变迁,并附带一些关于国家名的有趣事实(funfacts)。

在开始前,我希望先总结一下现代中国对国外译名的基本纲领:

1.早期约定俗称,流传、使用广泛的翻译,原则上不改动。

2.汉字文化圈影响下的周边国家,其地名有对应汉字的,直接使用了;没有的,按发音音译。

3.名从主人原则。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主要是:

(1)以该国当地官方语言读音为音译基础

(2)对方国家的认可和同意

(3)对于某些国家和民族其自称和他称不同的,使用其自称

这些规则在本文第二部分对各国译名考察时都会有所提及,希望读者能对此有个大概印象。另外由于这篇答稿笔者篇幅越写越长,全篇有万字以上,所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发出,方便读者阅读,此为上半部分。

那么我们就一起跳进故纸堆里开始吧!

到明清之际为止的地图考察

首先,按照历史顺序,有史以来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应该追溯到十四世纪明朝的《大明混一图》,其绘制日期并不明确,但是根据图上标识的行政区划,推测应为洪武二十二年,年。地图中主要描绘了所谓的旧大陆,即亚欧非三大洲,东至日本,北至蒙古高原,南至爪哇岛,西至西欧和非洲。根据记载,地图上用文言文标注了各地地名,想必也包括了最早可见的对诸国称呼和译名,然而这张图笔者实在是找不到任何清晰到可以认清地名的资源,去档案馆调查原件也超出本栏目(扶手椅侦探)的范畴,只得作罢。从能辨识的一些片段可见,这幅图中对外国尤其是欧洲非洲国家的边界行政区划等都没有切实的划分,所以可能对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也帮助不大(换句话说,这部分摸了)。

有趣的是,《大明混一图》对非洲的地形有相当准确的描绘,这使它成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

这张地图不行的话,下一张,继续。按照编年顺序,下一张值得考察的世界地图是明代嘉庆十一年(年)的《四海华夷总图》。这份地图带有强烈的佛家宗教色彩,以华夏为中心,北至罗荒野(西伯利亚),南至天竺(现尼泊尔),西至大秦(罗马帝国),地图中还标识了许多难以确认原型甚至有可能就是想象出来的国家,比如马蹄国,长脚国,穿心国等等。所以,很遗憾的,这张地图也帮不上我们的忙,甚至比前一张来的更加不写实,对地理地形水文等的描绘均不如《大明混一图》准确,可以说这张地图并非是传统意义上以地理勘探为基础的地图。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海部分把日本国,倭,大琉球,小琉球描绘成互相分别的四个岛,不知道是不是把北海道和本州岛分开计算了。

下一张就是著名的《坤舆万国全图》了。一望便知,这张地图大大地区别于上述两张,已经很接近于我们现代认知中的世界地图了,包括旧大陆三大洲,南北美洲,以及当时已经发现的南极洲,但不包括(于年首次被西方发现的)澳大利亚。

利玛窦画像

这张地图归功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传教期间,他绘制了几幅标有西方文字的世界地图(皆已散佚),挂在教堂口供人参观,随后于年进京面圣呈上地图,并于年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合作刊印了有中文标注的版本,定名《坤舆万国全图》。幸运的是,这幅地图研究甚广,所以很容易寻得高清扫描,方便笔者考察国名翻译。几个主要国家标注见下表:

注1:显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美国,这里写的是对美洲的称呼。

注2:此时德国地区处于神圣罗马帝国松散同盟下,还没有形成现代的德国概念,就挑了最具代表性的日耳曼尼亚的译名。

注3:显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加拿大国,此处应该是错标,标注的是当时欧洲对此地的称呼。

注4:这里很有意思,众所周知早在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已经到过印度,并且根据印地语发音为其定正名为“印度”。在此之前,中国历来对其称呼有过信度,新头,身毒,天竺等等。可是这里使用的“应帝亚”显然不是这些常见译名之一,应该是利玛窦决定以拉丁语“india”翻译而来。具体为何原因不得而知,笔者猜测可能是因为西方世界对印度有着较多了解和记载的缘故。

《坤舆万国全图》东南亚部分

总结来说,这张地图上对外国国名的标注并没有考虑用字的褒贬色彩或者是否好听,单纯是以汉字注音音译,其中不少国名已经初具现代通用国名翻译的雏形。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明朝政府和大多数西方国家还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所以只不过是地图上遥远的一个点而已,故无需考虑译名使用的字眼统一规范等等。而与明朝邻近接壤的一些国家,使用的就是汉语语境历史下沿用下来的称呼,比如柬埔寨的“真腊”,俄罗斯的“罗刹”,泰国的“暹罗”。

王圻《舆地山海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世界地图的基础和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此利玛窦版世界地图版本众多,经历了多逾数十次的修订,翻刻,填补,所以像明朝诸多《世界图志》、《世界图记》、《舆地全图》、《两仪玄览图》、《坤舆万国全图》、《舆地山海全图》(收录在王圻年出版的《三才图会》中)等等,实则皆为此图不同版本。乃至年另一位意大利教士艾儒略绘制出版的《万国全图》,也是在利玛窦版世界地图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可惜还是没有澳大利亚)。在年编成的《武备志》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也称《茅坤图》)中所记载的地名也大多符合这一规范。

艾儒略《万国全图》

关于地图暂且就此打住,再继续下去主题就成了关于中国早期地图了。到目前为止总结一下,明清之际这批传教士帮助下形成的国名翻译主要有两个主轴:历史上与中国有渊源的远亲近邻沿用历史汉语称呼,对尚未有太多往来的远方欧非美洲国家使用音译,这里可见主要是从拉丁文音译。这一区分为后世制图和国名翻译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随着民间交往,贸易往来,战争和合约签订等,中国不得不和这些音译的国家开始密集频繁的往来,而各个国家从此译名的变迁各有不同,所以笔者本文从此开始,改为分国别对几个代表性的国家单独分别详述其国名翻译变迁。

国别译名变迁考

美国

众所周知,美国于年随着《独立宣言》的发表正式成立,而中美之前最早的接触据记载是在年前后,一些雄心勃勃的美国商人漂洋过海从广州通商口岸为中国初次带来了这个远方国家的信息。当时由于信息交流不畅,翻译者也不了解美国情况,最早报给清朝官方的译名是“咪唎坚国”(笔者猜测是因广府闽粤音翻译的缘故,用字这么萌全带口字旁……),而当时民间最早的印象来自星条旗和作为货物带来的美国人参,于是据旗子样式称其为“花旗国”,而花旗参这个称呼也如此流传到今天。

《地理便童略传》中的西半球地图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美国的称呼都没有统一下来。在游历海外的广东人谢清高和其同乡杨炳南于年共著的《海录》中,称美国为“咩哩干国”;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马六甲出版作为教材的《地理便童略传》中,随民间叫法称其为“花旗国”;而在荷兰传道会的郭实腊主办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中,对美国的记述为“亚美利加兼合国”,这是我们最早见到的汉字语境下对美国翻译带上了“UnitedStates”部分的记录。

而官方开始制订正式译名,要到鸦片战争才开始。林则徐有感于“开眼看时间”,开始主持编译外国著作,其中一本便是详细的介绍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的《四洲志》,后来编入魏源大名鼎鼎的《海国图志》()。《四洲志》中对美国的介绍如是开篇:“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粤人咸称曰弥利坚国,又曰花旗国。其实弥利坚即墨利加,又作美理哥,乃洲名,非国名也。……育奈士迭亦非地名,故仍以弥利坚称之”。

显然,这里的弥利坚即“America”,育奈士迭即“UnitedStates”,这里可算是首次清朝官方定下的译名,“仍以弥利坚称之”。

裨治文画像和他的《美理哥国志略》

同时代不能不提及的还有第一位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这位朋友可以说是为美国译名的混乱局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出版《美理哥国志略》,希望能丰富当时清朝对美国的认识,然而就在他这本书中就出现了至少三种不同的译名:美理哥国,美理哥合省国,美理哥兼摄邦国。更有甚者,在年出版重新修订之后的新书,名字却又变成了《亚美利格合省哥国》。

至此为止,这些变来变去的译名都是民间范畴,官方使用的名称还是林则徐的“弥利坚国”。但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中美间的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时,这位仁兄被聘为翻译专员,事情就更热闹了:在签订前由美国公使顾盛撰写的介绍美国历史文化的文章,被他译作《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而实际签订条约的国书中,国名又被翻译成“亚美理驾合众国”。最后,年他再次修订了他的《美理哥国志略》,而在这一连串过程中,一共创造出了至少七种不同的译名。不过,由于出现在《望厦条约》中,从此官方对美国的称呼定为“亚美理驾合众国”。这是现在使用的“合众国”一词第一次在美国译名中出现。

“伯理玺天德”即是对总统(president)的音译

此译名在官方文件中一直沿用,例如,可见于年的《同治皇帝致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书》。但是民间的称呼一直以“弥利坚”或者“米利坚”(又或者“咪唎坚”)为主。

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片段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一种说法认为,出于美化和便于民众接受和宣传的原因,对美国的称呼用字渐渐从“米”变成了“美”。例如,在年曾国藩的奏折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中,国名称呼已经使用的是“美利坚”。而在革命党人出版的《美国独立史》()和《美国独立战史》()中,已经出现了“美国”这一简称。

而在清朝覆灭后,民国政府于年和美国重新建交,摒弃了清政府使用的“亚美理驾合众国”译名而决定使用革命党人选定的“美利坚合众国”。新中国年成立时,沿用了这一译名,并沿用至今。

随便找的一则日文今日新闻

另外,美国的无数译名迭代有一些定格在了一些邻国,作为那些国家对美国的正式称呼,直至今日。比如越南,对美国的翻译定格在最早广州民间使用的“花旗国”,称之为“花旗合众国”(H?pChúngQu?cHoaK?)。而日本没有经历革命党人改“米”为“美”的过程,对美国的日文汉字简称还保留为“米国”。一些美国相关的事物也继承了历史称呼,比如上文提到的花旗参和花旗银行(CitiBank)。

英国

中文语境中最早出现的英国国名应该就是前文所述《坤舆万国全图》中的“諳厄利亚”。众所周知,现在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领土是过去几百年历史中不断吞并扩张的结果。具体来说,在年曾经独立的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的一部分,并于年与苏格兰王国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而后年吞并爱尔兰,而后爱尔兰自由邦独立,仅北爱尔兰保持英国政府控制,并在二十世纪后叶展开长达30年,史称北爱问题(“Thetroubles”)的流血暴力暗杀冲突等等,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总之,在,英国国土和国名定型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形象。

《坤舆万国全图》西欧部分

为何要突然翻历史书呢,因为英国这一逐渐扩张的国土历史和对其国名的中文翻译有很有趣的关系。具体来说,在《坤舆万国全图》成图时,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是两个独立的王国,这就是为什么图中两者分列。“諳厄利亚”这一译名如果从英文“England”看来有些奇怪的对应不上,这是因为利玛窦使用的译名是统一从拉丁语音译过来,而拉丁语对英格兰的单词正是“Anglia”。

《地理便童略传》中的西欧地图

和美国的情况类似,这个译名并没有被民间或官方采纳。同样,随着通商口岸的民间商业交流,产生了数个民间使用的译名,包括“英圭黎”、“英吉利”、“英机黎”、“咭唎”等等不一而足的翻译版本。和美国情况类似,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正式的确定翻译,但是似乎“英吉利”这个版本最为朗朗上口,比较普及。见诸于《海国图志》中《英国论略》篇,使用的就是“英吉利”作为对英国的称呼;前文所述《地理便童略传》中地图上对英国的标注也是“英吉利”;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畬的介绍西方地理文明历史等的书籍《瀛寰志略》中,也以“英吉利”相称,可见是在民间占主导地位的译名。

应当注意的是,“英吉利”这一翻译是来自“English”而非“England”,和其他几个常见的“美利坚”、“法兰西”、“德意志”不同,并非国名而是对英国人民和民族的统称。笔者认为,这可能和英国随着国内不断扩张合并正式国名一直在变更有关,用这样一个统称的好处就是既正确也不需要随之更替(当然,也很有可能只是巧合,比如这个名字最朗朗上口)。

《南京条约》

最终官方对英国称呼与美国情形相仿,都是因鸦片战争条约而定。在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中,官方对英国的正式称呼定为大英和英国。这里使用“大英”一词,可认为是结合了“大不列颠”的“大”和常见译名“英吉利”的“英”。值得一提的是,条约中提及英方公使时,使用的字眼是“大英伊耳蘭等國”,实际上指的就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的大楼

后来,民国政府成立后,在年向英国派出驻外代表,而后十月,英国外交承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此时对英国的正式称呼就已经变为更准确更符合原意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并一直沿用至今(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年改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最后,由于英国的全称实在是太长了,以及历史上多次的国土变更扩张以及其附带的国名变化,英国相关的地理政治名词非常多而且混乱,笔者在此稍作整理:

地理名词:

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

大不列颠=不列颠+苏格兰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爱尔兰全境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北爱尔兰

英伦(英伦三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而实际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在同一个岛上,所以其实只有俩岛……该词表意不清而有争议,现只用在非正式场合或者文艺作品中)

年的大英帝国版图

大英帝国:

描述性的非正式称呼,专指年击败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到年为止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海外殖民地。实际上英国一直是王国,并无称帝。

日不落帝国版图

日不落帝国:

非正式称呼,主要是自称。实际上第一个使用此自称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也称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年英国打赢七年战争后获得大量海外殖民地,开始使用该自称,以夸耀其领土与海外殖民地之广,无论何时都有领土在太阳下。七年战争的巨额军费被转嫁到北美殖民地,间接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失败后,暂时收起此自称。再到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使用这一自称,并在年一战胜利后通过夺取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实际上达成全世界24个时区均有英国领土的成就。

至此,现在官方国名中颇为特殊的以某国为称的七个国家(英法美德俄泰韩,下称七大某国),我们已经考察了其中两个,剩下的五个国家和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我们将会在本文的下半部分考察。除去泰国韩国,英法美德俄这五个国家的国名都是类似的变迁历史,从最早的大量相似而用词不确定的民间译名,到通过条约相对确立下标准音译,最后通过洋务运动扩大典雅用字译名的影响力并最终成为官方译名流传至今。而英法德美俄这五个国家在中国与世界交流开始频繁的明清之际有最强大的影响力和国力,在奏折、通商、文化交流等中频繁被提及,所以得以享有某国这样的简称。

本文上半部分到此结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ly/18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