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

昆明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0.html

——原始社会图组、夏、商、西周图组

谭其骧主编

原始社会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根据已发表的考古工作成果编绘。

  二、全图一幅,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从中国猿人起到夏代以前所有已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下限稍晚。

  三、原始社会早期遗址图一幅,主要画出旧石器时代遗址,也包括为数不多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图幅即以此为范围。

  四、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一幅,主要画出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若干铜石并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多数密集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至太湖流域,北至内蒙古高原,图幅即以此为范围。

  五、为图幅比例尺所限制,不可能将遗址一一画出,一般以今县为单位表示。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另行标出。

  六、遗址所属时期和文化,分别用不同颜色和符号表示。

原始社会遗址图

原始社会早期遗址图(旧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组图编例   一、夏时期(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前十七世纪)全图一幅,附安邑、帝丘附近详图,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等有关夏代史料编绘。考古遗址因何种文化属于夏代,学术界尚无定论,暂以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为限。   二、商时期(约从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约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年)全图各一幅,根据甲骨卜辞、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等有关商周史料编绘,并选取了部分考古遗址入图。   三、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和淮汉流域见于记载的地名和已发现的考古遗址较多,全图限于比例尺,不能全部容纳,特另制商、西周中心区域图各一幅,缩小范围,扩大比例尺,使在此范围内所有地名和遗址,都能在图上画出。   四、夏商都城曾多次迁徙,各种记载不同。图中夏都以《古本竹书纪年(辑本)》所载为主,用数字标明先后次序;见于其他记载者采用同样符号注记,但不标次序。商都综合《古本竹书纪年(辑本)》、《尚书序》、《史记?殷本纪》之说排定次序,亦用数字标明。   五、夏时期方国名和都城名相同者,用一种注记表示。凡都城有迁徙者,亦用数字标明其次序。部族只用注记表示其大致方位。   六、商周图中凡采用甲骨、金文的国名、部族名、城邑名等,能释成今字的,用今字注记。各家今释有不同说法的,只采用其中一种。 七、商周图中凡同一国、族、地名,古籍记载用字有歧异者,正式注记采用其常用者,以比较不常见者见括注。   八、商周诸侯封国分为大小二级,用不同符号表示;国都名称和国名不同者,另行注出。部族方国一律用注记表示其大致方位。   九、商周诸侯国曾迁都者,按其先后标明次序。   十、夏商水道海岸线难以推断,图上一概不画;仅在适当位置注出见于记载的水名。西周始根据后世情况追溯,对海岸线水道酌予表示。凡山、水、泽原记载往往只见名称、不缀山、水、泽等字样,图中一律加注“山”、“水”、“泽”等字。

夏时期全图

商时期全图

商时期中心区域图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

宗周附近

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分布简图

——春秋、战国图组

春秋、战国图组编例   一、春秋(公元前年至前年)、战国(前年至前年)两个时期各图幅,根据金文、《诗经》、《左传》、《国语》、《古本竹书纪年(辑本)》、《战国策》、《山海经》、《禹贡》、《史记》等史料编绘,并选取了部分考古遗址入图。   二、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全图各一幅,画出全国范围内见于记载的重要诸侯国、部族、都邑、山川泽薮、关塞、长城等和位于边区的一些考古遗址。   三、春秋、战国各有分幅图若干幅,按当时主要诸侯国疆域分幅,用较大比例尺将见于记载有方位可考的地名和已发现的考古遗址尽可能全部画出。春秋分为秦晋(附成周、新田附近扩大图)、郑宋卫、齐鲁、楚吴越、北燕五幅;战国分为韩魏、赵中山、齐鲁宋、燕、秦蜀、楚越六幅。   四、因资料缺乏,全图、分幅图都不画疆界,仅在适当方位标出国名、地区名、郡名等。战国时期另制《诸侯称雄形势图》一幅,画出公元前年时各国的大致疆界。   五、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部族、都邑等,不同资料中的名称往往不同,图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名称作正式注记,其他用括注附见。   六、全图中诸侯国不分大小,其国都用同一符号表示,分幅图中分为大国小国二等,采用不同符号。   七、国名除标注于国都符号旁外,大国在其疆域范围内另用较大隶体字标出,小国不另见。   八、诸侯国、部族曾经迁徙者,尽可能一一画出,用数字标明其先后次序。   九、不同封国而名称相同,图中仍循前人惯例于国名上冠以方位字,如上鄀、下鄀、东虢、北虢等,以资区别。   十、根据杨宽《战国史》,画出战国时期各国封君的封邑,用较小于国都,较大于一般城邑的符号表示。   十一、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县,图中用城邑符号表示,注记加“县”字。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因无法确定郡治所在和郡境范围,故只在适当位置作与地区名相同的注记,加注“郡”字。   十二、部族名按其强弱大小,在大致方位上用大小不同注记予以表示。   十三、凡见于记载的山川泽薮,尽可能画出。原记载只出现专名而不缀以山川泽薮等字样的,图中一律加注“山”、“水”、“泽”等字。   十四、河水下游河道,采用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一文中的考证结论,春秋时期画出《汉志》河、《禹贡》河两条道,战国时期画出《汉志》河、《禹贡》河、《山经》河三条道,表示河水在各该时期曾先后或同时流经这几条河道。

春秋时期全图

晋 秦

郑 宋 卫

齐 鲁

北燕

楚 吴 越

战国时期全图

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年)

韩 魏

赵 中山

齐 鲁 宋

秦 蜀

楚 越

……

唐时期全图(二)

唐时期全图(三)

……

五代十国时期全图

……

明时期全图(一)

……

清时期全图(一)

由于篇幅限制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ms/18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