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留学生Vicky专访
“逃避”反而变成了成长的转折点
高一升高二的阶段,偏科严重的Vicky在考试中表现得不太理想,有的理科科目甚至没有到达及格线。这次考试让性格好强的她感到了些许的沮丧,一次偶然的留学讲座让她开始思考,是否自己应该换个成长环境,既是想要逃走的心态,也是想要给自己一个机会。
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后,Vicky便开始了自己的留学咨询。
Vicky说,找到新通就是觉得新通的规模比较大,作为杭州本地20多年的品牌值得信任,回国期间Vicky再次来到新通留学看望帮助她成功申请到华盛顿大学的美国规划顾问詹银凤老师和文案顾问梅文静老师,小新也受邀对Vicky同学进行了这次的采访,从美国高中到美国名校,异国求学的成长经历带给她的不只是一封名校的offer,是自信、快乐、独立的未来人生。
3次住家经历:不同的美国家庭体验
圣心高中是一所走读制高中,所以高中3年Vicky都是在当地的住家中度过的,而这3年里,Vicky换了3个住家,得到了不同的美国家庭体验,从这些住家经历中也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成长的历练。
第一年的住家: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妇
第一年刚到美国,Vicky的住家监护人是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夫妇,对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的她给了很多的帮助,对Vicky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给生活中喜欢随意的她定了很多的规矩,平时会督促她打扫卫生。圣诞节和周末,老夫妇住在旁边的女儿和孙女会一起聚餐,这一年Vicky的英语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之所以会离开,是因为老奶奶要在Vicky暑假的时候要做手术,住家没有太多的经历来照管她。
第二年的住家:11年级的英语老师
第二年,也就是11年级的这一年,Vicky和另外一个室友住在自己的英语老师家里。英语老师的家庭是一个高学历的家庭,英语老师自己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而她的丈夫是上海同济大学的荣誉教授、地质学专家,经常来往于中国和美国,厨艺非常棒,每次回到家里都会给他们做大餐来改善伙食。而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每天都有英语课,回到家有不会的作业Vicky可以直接请教英语老师,写paper的时候也会提前和老师探讨。
说到吃,Vicky说自己本身是比较喜欢吃薯条、牛排这样的西餐,但是国内和美国的西餐也有很大的区别,国内快餐店的香辣鸡翅在美国就没有,汉堡也做的不一样,周末的时候Vicky会和朋友一起做1个小时的火车去波士顿中国城,吃一顿麻辣香锅之类的中国特色美食来解解馋。
Vicky和室友在这一次的住家只待了半年,由于英语老师的丈夫肩膀需要做手术,临时给了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搬家。
第三年的住家:住家妈妈是个艺术家
虽然临时要求搬家的处理方式让Vicky感到了些许不愉快,但幸运的是,第三次Vicky换到了一个特别好的住家,住家的妈妈是一位艺术家,平时会在自己的网店卖自己做的饰品,住家爸爸是公司的创始人,女儿在雪城大学读书。在这个住家生活的很多细节让Vicky感受到了很多家庭的氛围,比如放学回家的时候,会很自然的放下包然后找水喝,晚饭的时候大家会一起聊天,就像在家里一样,没有隔阂和约束。在这个住家里,Vicky度过了一年半的美好时光。
当然了,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3年的美国高中生活,谈起那些让自己改变的成长让Vicky在采访中逐渐进入状态。当小新问到“在美国的生活是否也有一些不适应”这个话题时,Vicky说了很多自己独自一人在异国学习生活时的内心情绪。
「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也不会去表达自己想家,但是自己的心里还是会有这种情绪的。比如自己感冒发烧的时候,要自己照顾自己吃药。在家庭的聊天群里看到他们又去了哪里玩,大家一起聚餐,而我都没办法参加,就有种自己被剩下的感觉。」
嗯,这一点,很摩羯座,什么话都喜欢放在心里,在他人面前表现得独立大方,但其实她内心的柔软一点也不比别人少。
想要在大学改变自己,跳出舒适区
“抱团不是中国学生的标签,美国学生也一样。”不过在小编看来,这很符合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刚到美国高中时,Vicky就发现自己和其他中国学生把在国内读书时的一些习惯也带到了美国,但久而久之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美国文化更加适应。在美国读高中,虽然学习没有在国内那么紧张,但生活上很多方面的压力加起来也很累,什么事儿都得自己一个人解决。高中期间,Vicky还参加了网球的体育项目,这一打就是3年。
结束了3年美国高中的学习,即将走入大学生活的Vicky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主动性规划。“高中的时候住在住家,参加一些活动和party都不方便,但是上了大学相对会自由很多,可以自己打车去或者坐公交去,也没有人一定要求你要10点钟回家,我想去参加一些俱乐部或者志愿者活动,多交点朋友,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