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两小时微缩的抗美援朝乌鸦

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这几个月对抗美援朝的历史特别着迷,给大家挖掘了很多抗美援朝的故事。

每次都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说这么好的故事怎么没人去拍成电影?

而在10月23日,各位期待已久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终于上映了!

在抗美援朝这个题材沉寂多年之后,这部《 》终于来了。

乌鸦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今天就说说《 》拍的到底怎么样。

1

这几个月读了好多抗美援朝的历史,听到的好故事有很多。

无论是从宏观战场上中美将领的战术博弈,还是无数战役中创造奇迹的战斗英雄,他们的故事都极大的震撼了我的内心。

这些故事被当成电影的题材都是不错的,抗美援朝就是一部真实的《封神榜》,能让导演编剧挖掘的故事数不胜数。

(也有些朋友在留言里发现了难点所在)

但是这部《 》还是出乎了我的预料。在题材上,它没有选择抗美援朝初期波澜壮阔的宏大战役,也没有选择上甘岭这样的人人耳熟能详的惨烈战斗。

《 》“剑走偏锋”,选择抗美援朝最后一个月的金城战役作为背景,全片2个小时没有聚焦在正面主战场。

电影以防空炮兵和工程兵作为主角,分为三个角度详细讲述了这一场确保前方补给线的故事。

好故事云集的抗美援朝,为什么这部电影要选择这么一场“后方战斗”为拍摄题材?

选择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进行拍摄,是一个非常讨巧的决定。

这不是盲目的“另辟蹊径”,创作者选择这场战役确实有很多深意。

首先,战役的大背景是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历史上, 调集了20兵团和9兵团等主力部队,超过24万人参战,重创了不愿接受停战协议的南朝鲜军队。

在战争初期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役,将联合国军驱赶至 以南。而金城战役是时隔两年之后, 最后一次发动兵团级别的宏大战役。直接促成了 的最终和谈。

选择这样一次意义重大的战役作为背景,不仅强调了电影描述的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电影主创团队的“野心”——用一场战斗,尽量完整的展现抗美援朝。

毫无疑问抗美援朝是一场“技术不对等的战争”,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全程控制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联合国军方面,每周都有上百吨的物资运抵釜山港。而 迫于美军炮兵和战机的袭扰,几乎只能在夜晚运输物资。

军事技术的差距,导致前线补给水平的巨大差距。

运抵前线的补给数量,限制了 发起进攻的时间和规模。补给线上的炮火,成为抗美援朝3年里“永不停止的战斗”。

这场漫长的斗争比任何一场战斗都更能代表“抗美援朝”。

(这么来看,金城战役的补给线也被赋予了左右停战谈判的结果的意义)

在《 》描述的这场战斗中,“浓缩”了整场战争的各种要素。电影没有选择“完整复现历史”,而是给这场战斗进行了艺术化加工。

(所谓“无巧不成书”,电影给这场战斗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主创团队这种艺术化的加工是为了凸显电影的主题。那么主创团队想要通过这场电影表达什么呢?

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用小字注明了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TheSacrifice(牺牲)。

主创团队用这场名不见经传的战斗,表达了他们对于 战士“牺牲”的理解。

让我们看看,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2

(以下内容涉及轻度剧透)

解构这部电影, 和美军的核心矛盾只有一个:一面是不惜一切炸桥,一面是不惜一切守桥。

在历史上,这个矛盾一直贯穿了战争的始终。持续近三年的 里,几乎有2年都是在漫长的谈判和前线的拉锯中度过的。

(电影同款的苏制M型37毫米口径防空炮)

在这个时期,补给线上的这对矛盾尤为突出。

能否利用先进的空中优势切断 的补给线,逼迫 在不平等的停战书上签字,成为美国的战略的核心。

在电影里,故事的主角之一,代号疣猪的美国飞行员的形象十分“不正常”。

这位负责弹着点观测的飞行员,傲慢且极其的不理智。在美军袭击遇挫后,他多次恼羞成怒,公然违抗上级命令,要和 的防空兵争个你死我活。

(电影同款F4U-5N战斗机为了提升夜战能力机翼上加装了雷达)

傲慢的他从不关驾驶舱盖,公然脱下飞行头盔戴上了极富象征意义的牛仔帽。在完成“复仇”之后,甚至要飞近观测B-29轰炸机打开的弹仓,“欣赏”里面一颗颗降下“惩罚”的燃烧弹。

他想要亲眼见证 的桥被毁,“赌气”的给自己选了一个“特等席”。

显然,这样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美国飞行员形象,在现实中是几乎不会存在的。夸张行为让我想起了电影《奇爱博士》中那个戴着牛仔帽骑着核弹,冲下轰炸机的机长。

事实上,飞行员这个角色几乎是 中美军的“人格化代表”。他极具报复性的人格,和历史中美军在朝鲜战场的表现几乎一模一样。

在谈判期间,美国曾发起过很多次不计后果的战役。

(每次美国人上头, 也奉陪到底)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上甘岭”战役。美军本来计划花5天,人左右的伤亡结束战斗。结果在进攻失利之后,美军却不理智的不断向上甘岭投入重兵。

直到预计人伤亡,变成了实际人伤亡,损失远超阵地本身的价值,美国才知难而退。

电影中表现的“地面和空中的斗争”,在历史上则更为持久和残酷。

年夏天,美军发起了“扼杀行动(OperationStrangle)”。这场持续将近一年的行动,美军派出了架次的战机,大规模轰炸 控制的铁路、公路和桥梁,想要切断 的补给线,让 不战自退。

每天在朝鲜战场上执行此类任务的美军飞机超过架次,投下了共计超过19万吨的炸弹。

美军的狂轰滥炸,确实能全面瘫痪 的补给线。年9月, 的铁路被炸坏次,次数相当于之前10个月总和。10月份这个次数上升到惊人的次!

的后勤面临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美军的轰炸,组织了专门的“铁道兵”,冒着炮火加班架桥修路,和美军的轰炸机展开了“竞赛”。

打地基的铁锹、装石头的箩筐、运输用的扁担,铁道兵要用这些“武器”打赢美国人的飞机大炮。

电影中,冒着美国飞机轰炸抢修路桥的情节比较贴近现实。

一个重磅炸弹落下来,弹坑深达10多米,炸弹爆炸的气浪,能把人和枕木掀起10多米高。每次轰炸过后,总要先抢救伤员,把牺牲了的战友遗体背出来后再进行抢修。烈士都是就地安葬。

一队铁道兵在转移行军时,看到路边的树上挂满了棉花。小战士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就问了班长,班长说这是前面的一个排在抢修铁路时遭到敌人轰炸,炸弹正好扔在整个排的正中,全排战士全部牺牲,棉絮是战士们衣服内的棉花。

“白天无铁路,夜晚要通车”,美国人白天炸,铁道兵晚上修。干线铁路炸断后,铁道兵凭着惊人的毅力,基本保证24小时内抢通,2天内恢复原有运力。

“绞杀战”最后的几个月,美军飞行员已经倾尽全力。各铁路运输线仍然争取到了80%以上的通车夜!如今的“基建狂魔”在7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毅力。

整个战争期间, 组建了10个铁道兵师,协同保证路桥运输的部队超过20万人!战争期间,铁道兵部队共有人壮烈牺牲,人光荣负伤。

这些“不在前线”的英雄,同样在为我们争取最后的胜利!

年6月,美国的绞杀战宣告破产。

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不得不承认:“虽然联军的空、海军尽了一切力量试图切断敌人的供应,然而中国军队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他们创造了奇迹。”

电影正是将这场前线后方持续3多年的斗争,赋予在 上这座无名的桥上。

《 》展示了抗美援朝,不为大众所知的一面。

3

《 》的核心主题是“牺牲”。

在电影里终幕,在轰炸中幸存的战士们,面对再次支离破碎的桥。他们没有放弃任务,而是选择用血肉之躯筑起通往胜利的桥梁。

电影用一定的艺术夸张,表现 对于胜利的热切渴望。也体现出电影主旨“牺牲”的意义。

乌鸦之前曾有幸采访过一些老兵,在谈及中国军队靠什么战胜敌人时,他们给我的答复是超出我的认知的。

越是在绝望的时候,对于牺牲越是有清醒的认知。烈士的壮举让战士们看在眼里,他们的英勇之举,唤醒了战友的“集体意识”。

最亲密的战友英勇的牺牲,现在该轮到我了。

(电影中吴京饰演的关班长和张译饰演的张飞,就迸发出了这样的火花)

防空连战士的壮举让劫后幸存的人拼上了他们的所有。因为他们知道,牺牲是为了让更多人好好的活。

(为了分散敌军的注意张飞点燃了烈火吸引敌军注意)

在抗美援朝的历史中,类似于血肉筑桥的壮举,数不胜数。《 》用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年12月,铁道兵1师21线路团抢修满浦线33公里桥。在加固最后一根钢轨时,发现钢轨型号不对,经多方努力也未找到适用的螺栓连接。而此时满载军用物资的列车已经到了桥头,正待过桥。

天马上就要亮了,等美国人的飞机一到,火车全毁、全团人的连夜的努力都将付之一炬。

关键时刻,该团5连的班长史阜民在铁路边缩作一团,把活动螺丝扳手的尖端插进钢轨和鱼尾板孔里拼力抵住,勉强将不同型号的钢轨连接了起来。

史阜民成了铁路线上的一颗“人螺丝”。他回头对连长说了三个字“开车吧”。

火车经过时,重量压的钢轨上下一错,巨大震颤让史阜民险些跌下桥去。史阜民每次都咬牙顶住。连长内心赞叹:这得要多大的力气啊!

数九寒冬,史阜民身上的那件单衣却被汗水彻底浸透。他就这样握着震颤的扳手坚持了一个半小时,期间18列军车全部安全通过!

(史阜民因此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前人的努力和牺牲,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好好的活,而后人回报他们的方式,唯有记住他们牺牲的意义。

《 》就像是一枚划过夜空的信号弹,将大众的视角重新拉回70年前的战场,让大众重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ms/38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