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霍克,美国加州人。建筑从业者,业余爱好环球旅行和摄影。
年起,比尔·霍克将他多年的旅行与照片,分享在个人网站让大家观赏
迄今已有50年的旅行经历。每张照片都包含了拍摄年份。
这些照片大多都是在1周和2周的旅游度假中拍摄的。而且更多的是以真实信息的方式而不是图像的方式保留在旅行中。
在美国人40年前拍摄的彩照里,藏着最真实的徽州原貌。
年夏季,比尔·霍克来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与青阳,留下了那个时期皖南33张彩色影像。
歙县徽州古城许国石坊下
那个年代徽州民居的室内天井
不经意拍下了这个可爱的小朋友现在也已经接近50岁了吧,那个年代计划生育的标语深入到家庭内了
那个年代的唐模水口沙堤亭
沙堤亭现属于省重点保护文物。它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因为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攀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的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是分别蕴涵深意的:古时候唐模村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逢年过节都衣锦还乡,村人为表示欢迎,往往在这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相当于现在隆重场合的红地毯。
那时候歙县棠樾牌坊群下晾晒稻谷的村民,左起第一座,鲍灿孝子坊。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
那时候路是土路。两边是稻田
棠越牌坊群上的石灰"文革"标语。
这样的行为是歙县人民保护古迹的一种聪明办法,但并非创举,也非万全之策。歙县地区石坊的大量存留,更多还是因为当地上至官员、下至民众,对待文物的含有敬畏。
棠樾村敦本堂(即俗称"男祠")仪门。此时仪门五凤楼已毁。四周砌以砖墙,似作粮站或公共储物所用。
当年赶鹅的小孩,现在已经奔六了
原名标注为棠樾,但有朋友认为这是歙县城解放街,这里可以看到当年村民的穿着打扮,一边在出售自己的笤帚和农产品,一边好奇的打量着老外的镜头
棠樾村中追逐摄影者的好奇孩童。现在这些孩童大多年近半百,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孩提岁月的彩色形象被大洋彼岸的摄影者所收录。如他们能看到自己,并回忆起过往,也是一种幸福。这也许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作者将图像地点标注为"棠樾",但显然,拍摄地在歙北呈坎,
呈坎村明代建筑石柱厅的门楼。该宅历史上曾培育出大学生罗守恒、清末留学生罗运松、大学生罗会炜,上海美专刘海粟的得意门生罗会煜、清末油商罗运机。
照片所摄为池州青阳九华山化城寺。化城寺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
那个年代九华山下田园风光
九华山下田园与农舍
那时九华镇上街景。皖南一带风格相似,大同小异。
那年九华镇上小卖部
青阳民居的门前坦地,基本上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块这种当地称之为坦,用来晾晒农作物
九华镇的木工作坊,这个是车床,车出来的产品是用来做老式花板床立柱和圆桌腿用的,现在应该不复存在了,连木工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不要问问怎么知道,因为我当年干过这活的
作为一些老建筑的砖块是要专门打磨成型而不是直接用来砌筑的
那个年代比尔·霍克能够拍到这些手工匠人作为一个老外也确实不容易
下面这个可以看得出来是石雕,做寺庙的,九华地区寺庙众多
木工匠人
自己家做的竹制品
地板厂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有时候一车稻谷会有一千多斤,一个人拉着
夏天,老房子不通风,搬个竹床到厅堂挂上蚊帐睡觉
出租连环画那时候很受小朋友欢迎的,现在连环画都成收藏品了
老外进入民居拍摄,少不了被人围观的
原图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