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智国际研究院(DCThinktank)
南斯拉夫的抵抗,对法西斯的不妥协斗争,深深地刻在巴尔干的土地上。
在二战的整个过程中,绝大多数欧洲国家要么是法西斯的盟友,要么就是仆从国。这些国家的政府一直要到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已经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重新粉刷上反法西斯的颜色,挂出红旗,用鲜花迎接苏联士兵,成为了“从德国枷锁下解放出来的人”。或许今天的欧洲各国已经遗忘了解放了他们的苏联红军和各国的游击队,但他们的功绩终究是抹不去的,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在红场阅兵后即刻奔赴苏德战场的英勇苏军。然而,在苏联红军之外,还有一个国家、一支勇敢的队伍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南斯拉夫和南共领导下的游击队,他们一直都是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从南斯拉夫到分裂的南联盟,再到疫情期间的塞尔维亚,这个总是充满着火药味的欧陆半岛,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1
南斯拉夫的战前政治史,大概是欧洲国家之间持续周旋的历史,但这份周旋和圆滑并不成功。对于生活在大国夹缝的小国来说,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保住领土,南斯拉夫也不例外。为了在虎视眈眈的各国间求生存,南斯拉夫领导人选择了与虎谋皮——投靠大国。面对欧洲战场逐步爆发的战争,南斯拉夫摄政王和总理德拉吉沙·茨韦特科维奇领导下的政府曾先后多次讨好西边和东边的邻居——从德国到苏联,又回到德国。眼看着德国开始与意大利一同针对苏联,南斯拉夫已经没有了吃后悔药的机会,它已被亲德国家完全包围。或者说,这大概就是小国的命运,他们只能被迫跟在强邻的后面,指着打东的时候从不敢往西去。如果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那么这个民族所谓的血性和爱国,也就不再值得一提。但放在南斯拉夫的历史语境中,投降绝不是唯一的选择。19世纪初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就曾成功地抵抗了拿破仑的军队。他们的后继者也在年4月德军进攻后,建立了一支支游击队。到战争结束时,他们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从德军手中解放了半个国家,这也为日后南斯拉夫不依附苏联提供了支撑,毕竟只有南斯拉夫没有跟其他国家一样,眼巴巴地等着他们的大腿——苏联红军来解放。之前那位在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反复横跳的摄政王,被那些爱国的南斯拉夫人民视为民族屈辱。秉持反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越来越多,最终引发了民愤,经由同样反法西斯的部分军队组织政变,南斯拉夫人民终于推翻了前君主政府,驱逐了摄政王。这次政变,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与苏联和解的希望,但同时也加速了法西斯德国对南斯拉夫的进攻,南斯拉夫正式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焦点。2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两个月,纳粹军队入侵了这个巴尔干国家。此时的南斯拉夫军队缺乏现代化的武器,尽管赢得了政变,士气高昂,但也并未抵抗多久。克罗地亚人甚至拒绝战斗,只有在黑山,德军被一次次击退。不幸的是,两个月后,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也沦陷了,整个国家开始分崩离析,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克罗地亚人甚至开始残酷地屠杀塞尔维亚族人。但是,绝境中也在生长着新的希望。数以千计的塞族人为了躲避屠杀而逃往山区,并开始在那里组建游击队。他们拒绝接受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也并不打算向克罗地亚法西斯投降。而在塞尔维亚,铁托开始领导反抗军。靠着缴获的轻武器,贝尔格莱德周围的大片地区得到解放。仅仅过了数月时间,游击队的规模就迅速壮大,人数已达7万人。塞尔维亚西部解放区的游击队员甚至开始组筹建新政府——人民解放委员会。但是,南斯拉夫本身由多个不同的民族组成,民族内部的矛盾未解决,使得一切变得复杂化。在对纳粹进行游击战争的同时,国内也开始了一场内战。铁托的游击队力图恢复统一的南斯拉夫,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武装领导人米哈伊洛维奇则是“大塞尔维亚”的拥护者,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时,我们的“离岸平衡手”英国出现了,它把塞族民族主义者看做盟友,却把反法西斯的南共游击队视为洪水猛兽。英国人开始向塞族提供武器,而南游击队使用的还是缴获的步枪。然后,在英国人的教导下,塞族民族主义者普遍宣布游击队是他们的敌人。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南斯拉夫进一步走向分裂。根据南斯拉夫历史学家的研究,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波斯尼亚塞族人、黑山人、斯洛文尼亚人支持游击队。而农村塞族人、克罗地亚人则更支持民族主义者。转折点发生在年,英国支持的民族军多次在村庄屠杀、劫掠,这使得民心逐渐偏向了游击队一方。据说,不识字的达尔马提亚农民妇女、克罗地亚人、天主教徒在集会上一同高呼:“圣母玛利亚和共产党万岁!”。年春夏,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民族主义仆从军开始了扫荡。游击队主力(在当时已组成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前往西波斯尼亚,双方爆发血战。出于对游击队的报复,法西斯向平民发泄怒火——一名德国士兵被杀,就要有一百名南斯拉夫人“陪葬”。然而游击队此时却是越战越勇,民众的支持力度反而继续增加,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支分队。年9月,来自乌克兰的红军与南斯拉夫游击队一起解放了塞尔维亚和马其顿。10月,贝尔格莱德解放。年11月,苏联军队离开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也成为了唯一没有苏联长期驻军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内战的后遗症仍在继续——直到年5月,游击队还在抓捕德军、克罗地亚叛军的残余分子,而他们的领导人设法逃到了西方,受到了保护。南斯拉夫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但在历史学家的讨论中,还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回答。第一是苏联为什么不向的南斯拉夫游击队提供物质上的军事援助?首先当时苏联也是自顾不暇,即便是红军也无法得到充足的武器供应。其次则是交通阻断:当时欧洲的政治地理环境是,南斯拉夫完全被亲法西斯政权所包围。这就意味着无法通过陆路运送武器,爱琴海则被德国海军控制,空运对苏军来说更是难于登天。第二个原因则更为重要。尽管英国如今标榜自己为另一个欧洲的解放者,但是当年的英国(其次是美国)对蚕食专属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极为热衷。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天,英国人还想着让年轻的流亡国王彼得二世返回南斯拉夫,企图将铁托的游击队从实权中赶走,将他们作为一种政治力量消灭掉。因此,如果苏联插手南斯拉夫事务,必然会被认为是对英国利益的侵犯。而对于苏联来说,英美盟国尽快开辟第二条战线至关重要。为了这个目标,苏联不得不“抛弃”铁托的游击队。第二个问题,南斯拉夫抵抗运动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与德国的战争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南斯拉夫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二战欧洲战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斯拉夫军队是仅次于苏联、美国和英国军队的盟军第四大作战力量。在二战各个阶段,南斯拉夫牵制了15个左右的德军师,这其中还不算其他轴心国参战的志愿部队、游击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在战斗中损失了30.5万人,全国共计万人失去生命,也就是说战前南斯拉夫每十个居民中就有一个人死亡。在苏联与德国血战之时,只有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山林中孤独抵抗,让这个邻居没有感到孤立无援。南斯拉夫的抵抗,对法西斯的不妥协斗争,深深地刻在巴尔干的土地上。谨以此文纪念曾经的英雄,向疫情中不曾投降的塞尔维亚防疫人员致敬。嘿,斯拉夫人!我们祖先的话语犹存只要他们子孙的心还为民族而跳斯拉夫精神犹存它将持续数百年地狱之火伤不了它雷电也是徒劳——摘自前南斯拉夫国歌----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在看”和“点赞”吧。第一次进来的老铁们,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