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各位好,我是又换了皮肤的董佳宁。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杨安泽。我们还是叫他的英文名字吧,安德鲁·杨。安德鲁·杨年生于美国纽约,企业家。今年曾作为民主党大选的参选人,后来退选了。他最近呀,因为一篇文章,不仅把美国的少数族裔群体惹怒了,就连我们中国互联网上,也是对他口诛笔伐。他这篇文章的标题叫《我们亚裔美国人不是病毒,但可以成为解药的一部分》,4月2日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他说,自己上周在纽约购物时,因新冠肺炎遭到“歧视”:有人用指责的眼神看着他。一种很久没有过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亚裔身份,甚至有点羞耻。”他说,他从小其实就有这种感觉。成年后,有了家庭,又开始竞选总统,他一度认为,自己已洗刷了这种亚裔的耻辱感。新冠病毒爆发,他的心理又有了微妙变化,他发现,对着人们喊不许歧视我,其实是没用的。那怎么办呢,他呼吁,亚裔美国人,应该更加展现自己的“美国性”,American-ness。比如穿“星条旗颜色的衣服”,你看,日裔美国人就做得很好嘛,在二战时自愿加入美军、对抗日本军国主义。安德鲁·杨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这些在中国长大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我埋头长考,唯一贴点边的是,我们亚洲人,在文化基因里,确实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传统,总要反省自己。但安德鲁·杨好像也太过了。别人不尊重我,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脸上挨了一拳,马上开始想别人为什么打你。我先来说第一种解释,叫“皈依者狂热”。这本来是一个宗教心理现象,说的是,后来皈依的教众,往往比生于信教家庭的教众更加虔诚,这是有调查数据支撑的。后来有人用这个来解释历史现象,比如“忠义双全”西班牙。西班牙长期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统治。到了15世纪,西班牙被外族解放,一跃成为欧洲信仰天主教最狂热的国家。反而是法国,虽然是最早的天主教国家,但在“宗教战争”也就是“三十年战争”中,法国却站到新教诸侯的一边,对抗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被解放的姜戈》这个电影里,黑人管家对待同族黑人的手段,比白人还凶残。美国学者亨廷顿也讲过,二战中的美军,以墨西哥部队为代表的拉美裔,授勋比例远高于原生美国人,因为受歧视感,让他们更希望用行动获得认可,获得“高等人”、“有话语权的人”的认可,所以格外英勇。一个参加珍珠港战役的墨西哥人说:我们都证明了自己,证明我们比盎格鲁人更加是美国人。“皈依者狂热”似乎可以解释安德鲁·杨,他不是举了日裔美国人参加美军的例子嘛。但很多日裔也批评他,因为他曲解了历史。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日裔都是自愿加入美军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将国内超过11万日裔美国人,强行安置在“集中营”内。其中,约3.3万人加入美军。他们都是自愿的吗?并非如此,美国政府最后,直接从集中营里强征日裔参军,他们没有选择,只能为这个国家而战,因为他们的家人就关在集中营里。在怀俄明州“心山战争安置中心”(HeartMountainRelocationCenter),有80名日裔,因拒绝参军而遭到审判。这就说明,“皈依者狂热”不能解释所有人,只能成为我们的一个理解维度。安德鲁·杨用这个例子,正好戳到了日本人那个痛苦伤疤,他想用日裔的例子讨好白人,却冒犯了日裔。那么,安德鲁·杨本人,算不算狂热呢?这取决于你的标准,如果我来定义的话,他还不算。一个典型的狂热例子,比如一位生于内地,移居香港的前媒体人。她在一篇著名的博客里写道,纽约式过马路,虽然闯红灯,但不会出现人车抢道,而中国式过马路,出现的只有争吵,交通混乱,甚至事故。纽约式过马路,也就是在纽约才行得通。作为一个皈依者,她是把美国神圣化的,已经双标到完全没有逻辑的地步。但是安德鲁·杨还不太一样,让美国人看到亚裔是更优秀的美国人,是他参政以来一直的诉求,所以他号召大家beabetterAmerican,个还算是前后一致的。安德鲁·杨的根本出发点不是传教,而是希望亚裔能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为什么?当然是因为亚裔的地位低,而在亚裔当中,地位最低的恐怕是华人。这里就出现了第二种对他的理解,他在用徒劳的方式,试图解决“身份认同”问题。欧洲人的地位高,很好理解,白人至上嘛。为什么非裔、拉美裔的地位也比亚裔高呢?一个重要原因是,非裔、拉美裔在白人面前更理直气壮,你们白人历史上欠我们的!虽然肤色的歧视还在,但白人对非裔、拉美裔有这个负罪感,是对亚裔没有的。先说非裔,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地,他们如果从非洲运输劳动力,成本太高,所以他们就想在当地驯化。最初自然就选的是印第安人,但印第安人武德丰沛,生性好战,拒绝被奴役。印第安人大量杀戮白人,把殖民者杀的都起义了。北美殖民者发起了第一次起义,就是培根起义。培根发表“人民宣言”,鼓吹一举荡平印第安人。这一打,在弗吉尼亚州种植烟草的白人工人,大量死亡,震撼了英国殖民者,殖民当局不得不大量引进黑奴,以填补空缺,刺激了黑奴贸易。但在那时,黑奴还是可以赎身的,重获自由。而白人契约劳工,也是要期满才被解放的。黑人和白人之间还没有那么不平等,都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对象。殖民法规中,一开始也没有用肤色划分人群,而是基于民族、宗教。前面说白人工人起义了,拿出了“人民宣言”,第一次提出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所以就像《动物庄园》里说的那样,白人就更平等了一些。白人自由了,可以管辖奴隶,可以分享土地和收益,那谁在底层干活呢?黑人。黑人从此被终身奴役,再也没有上升通道了。《独立宣言》里说,人人生而平等——但是黑人呢不算人,是奴隶。为了证明黑人劣于白人,就出现了大量人种学的所谓“科学研究”,连杰佛逊总统都为之背书。这是白人欠非裔的一笔账,现在成了禁忌,成了“政治正确”,你再敢公开歧视黑人试试?拉美裔也是一样,美国西部的大面积领土,从加州到得州,本来就是我们墨西哥人的,我们祖先就生活在这里,我们是正根这个国家的人。所以要刻意展现自己是美国人,没必要。但亚裔就不一样了。亚裔第一没人逼迫,第二是外来者,远渡重洋自己来的,主动来美国谋生,在他们眼里就是抢饭碗,抢生存机会。所以不光白人,勤劳的亚裔在美国社会被普遍视为竞争者,特别是对底层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威胁。这里我又要讲一段历史了。-年,华人开始大量进入美国。当时加州正有淘金热,简称加州热。淘金完了修铁路,铁路修完了开餐馆,开洗衣房。这些华人劳工提供的税收,填补了政府赤字,所以一开始政府并不排华。但后来有钱了,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就是排华法案。哪些人主张排华?是劳方。一些劳工领袖,他们把自己薪水降低归咎于华人苦工。当时反对排华的,是资方,资本家和企业家。发现了没有,不管是非洲人也好,华人也好,种族歧视都不是天生的皮肤颜色问题,也不是意识形态问题,一开始都是劳工问题,是劳工竞争导致了族群之间的敌意。但亚裔是自己来的,华人来得比日韩都早,所以第一个被针对。如果不是奥巴马任内,民主党掌控参众两院,恐怕直到今天,我们也等不到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安德鲁·杨拿日本人作为亚裔美国人的榜样,我们就来看看日本人。最早的日本移民去的是夏威夷,蔗糖业是夏威夷的经济命脉。夏威夷人生性散漫,亚洲劳工就成了种植园主的首选。种植园主为了安顿日本男人,就要帮劳工结婚,只能从日本国内找对象,这些通过照片或媒人挑选的配偶,被称为“照片新娘”。后来在加州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多,被看成是入侵。当时旧金山的媒体充斥着反日言论,在工厂里,排斥雇用日本员工,在学校里,要求学校隔离日本儿童。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赢了,开始要求平等,写信给美国,不要通过类似排华法案这样,针对日本的法律,这才达成了绅士协议,但日本也要限制国民移民美国。前面说,黑人的人种学依据,不是天然的,是后来用“科学”的名义加上的。黄种人也是如此,18世纪前,西方人在旅行报告中,对亚洲人肤色的描述,多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等,很少认为东亚人在肤色上与欧洲人区别那么大。后来被纳入白人范围的印度人,才是当时被观察为黄皮肤的。18世纪末,号称体质人类学之父的德国科学家布鲁门巴哈,通过肤色分类和头骨分类结合,提出了一个分类法,区分出所谓五大人种:白色高加索人种、黑色埃塞俄比亚人种、红色美洲人种、黑褐色马来人种和黄色蒙古人种。由于蒙古西征,和所谓的蒙古人病,现在叫唐氏综合征,蒙古人种与黄色人种的标签结合,导致了“黄祸论”的流行。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黄祸论”针对的对象。我们来比较一下,中日移民美国的情况。从年到年,美国日裔人数高于华裔,这60年的之前和之后,都是华裔更多,这还是长期排华政策,禁止中国人移民的结果。前面提到,二战期间,美国日裔被迫关在集中营。而年后,日本人移民美国就比较少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经济崛起,很多日裔移民甚至还回去了。从通婚情况可以看出种族融合的程度,在美国,华裔与非亚裔通婚仅26%,而日裔与非亚裔通婚达到55%。日本人是为了生计来美国的,当祖国强大了,也可以为了生计回去。即使这样,日裔在美国的融合程度依然高于华裔,这多少说明了,安德鲁·杨有点羞愧的心理根源。他虽然说的是亚裔,但把日裔美国人作为正面例子,有点隐含地把日裔给圈出去了,剩下指的是谁呢?当然就是华裔。华裔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身份认同需求格外强烈。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日韩的留美学生已经越来越少,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崛起,新一代中国移民,也会越来越多选择回国,尤其是当他们感受到华人这种最边缘的地位的时候。安德鲁·杨代表的二代、三代老移民,这批人已经没有选择,他们寄希望于做更优秀的美国人,想在美国活得堂堂正正,这本身是很痛苦、很自然、也很可怜的反应。当然,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这取决于你评价他的立场。从他的立场看,他们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对着美国国旗宣誓,却无法融入身边的人。亚裔本就是美国的过客,只不过,美国今天依然强大,可能暂时掩盖了他们这种被遗弃之感。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东方人的形象是女性化的、绝对服从的、隐忍的。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就是这种浪漫想象的代表。美国有个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他写了一部《蝴蝶君》,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狠狠打了打西方人的脸。《蝴蝶君》讲的是,法国一位外交官看过歌剧《蝴蝶夫人》后,爱上了在舞台上扮演蝴蝶夫人的中国女演员,直到最后他才发现,他所深爱的蝴蝶夫人竟然是个男扮女装的间谍?在绝望中,法国外交官自尽身亡。没有阴阳的意思啊,就是突然想到了。《黄金眼》做的不错,《蝴蝶君》写的也很好。其中蝴蝶君的一段台词是这样的:你从来不肯、也不愿意相信,我们东方人怎么可能以一个男性的身份存在!对你来说,无论我的性别是男还是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的想象中,我只能是女性。安德鲁·杨恐怕还不明白,亚裔当然需要自强,但这绝不是对美国奴颜屈膝。对于那些只愿意想象,从来不愿意相信,更一直不会觉醒的美国人来说,你无论如何,都不会获得他们的尊重。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内容。一想到我还要做推销,我甚至有点羞耻。,四月份,有礼品。当然,有很多还是我们的新朋友,我还是要重新说一下。如果你喜欢我的节目,请你支持我的个人绩效,也支持观察者网。购买观察者网会员频道,观察员,可以看到更多深度文章,还有编辑部幕后的故事。输入我的专属邀请码,有10元优惠。4月份的礼品,二选一,一是文扬老师今年1月面市的新书《天下中华》+观网周边,二是《中国精神读本》加观网周边,同时,这个月我们还会上线一些其它礼品,上线了大家就可以自行领取。请大家一键三连,另外别忘了还有。我是佳宁董,下期再见。来源:科工力量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