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湖口力量建设五个湖口
《健康湖口》是健康湖口文化精品工程,通过发掘湖口的文化、旅游户外、健康生活、秀美乡村、艺术收藏、风俗、名胜古迹的经典,打造湖口系列文化名片,贯穿成整块的文化拼图,形成湖口文化全貌!
中华老字号“石钟山”牌“湖口豆豉”的前世今生
小豆豆大产业
?一、追根溯源、挖掘历史,讲好“湖口豆豉”的前世故事东晋末年,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时辖今湖口彭泽两县,治所在今湖口县均桥镇)期间,与时为五柳乡名刹莲花寺(位于今湖口县域)的著名高僧慧远经常谈经论道,慧远与陶渊明均好食豆豉,并总结出一套豆豉制作方法,还从典籍中找到制食黑豆豉的记载,将俗称的“豆嗜”正名为“豆豉”。湖口气候温适,土壤肥沃,盛产黑豆,此后家家制作豆豉,自产自食,渐成地方食俗。豆豉的古法制作工艺极为讲究,经过原料→清选→浸泡→蒸煮→制曲→调料(秘方)→发酵→干澡→包装等一系列程序,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
自宋代始,海上贸易兴起,至元代,我国沿海和长江流域不少城市与亚非欧等国有贸易往来,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有详细记载。湖口县地处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是“江西水上北大门”,襟江傍湖,水运发达。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美称,水上交通自古繁盛,正当景德镇瓷都名扬海内外时,湖口县大量的工匠去景德镇做工,富含石钟山味道的湖口豆豉是他们必带的佳品,或自食或作为礼品馈赠。于是“豉借瓷势”,石钟山下的湖口豆豉与中国瓷器一起传至世界各地,名扬海内外。
年,瑞州(今高安市)人卢茂生在湖口县流泗桥开了家皮匠店。因兵连祸结,盗匪横行,流泗桥外地商户屡遭抢劫,被逼无奈,卢茂生将皮匠店盘给了当地人,自己径往湖口县城另谋生计。年,卢茂生在县城石钟山下繁华地段买了两间店面,改造成豆豉作坊,取名为“卢茂生号”。作坊开业后,卢家人攻学豆豉制作技艺,精工巧作,其豆豉产销渐旺。后又把上品命名为“五香卫生豆豉”,用马粪纸卷成筒,外贴印“石钟山”标记和“卢茂生号精制”字样的红腊光纸做包装。从此,精制“石钟山”豆豉在港口码头及各商号供不应求,“石钟山”品牌初具雏形。抗战全面爆发后,年6月,日军炸毁了卢茂生号豆豉作坊。卢茂生只得携家眷逃离了湖口。日本投降后,郁郁寡欢的卢茂生带着无限的遗憾告别了人世,一代宗师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抗战胜利后,卢茂生的弟弟卢泰生带着哥哥的期望回到久别的湖口,招募了以晏大巴为首的十几个工人,把豆豉作坊重开起来,他不仅继承了哥哥卢茂生的事业,也继承了哥哥的人脉和品行,生意很快兴旺起来。成为“石钟山”豆豉制作的第二代传人,并以自己的名字作字号,即“卢泰生号”。此后,卢泰生又将核心技术传授给了徒弟晏大巴,晏大巴成为第三代传承人。其中卢泰生另一位徒弟叫王永元,由于勤奋好学和悟性极高,成了继晏大巴之后当之无愧的豆豉制作第一师,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代传承人。年公私合营后,湖口县原有的卢泰生号、卢正兴号、卢永生号都一起并入了湖口县食品厂豆豉车间,以王永元为首的技师将豆豉制作工艺传授给生产一线工人,石钟山豆豉也成为供不应求的九江地区名优特产品。江西日报、人民日报多次刊发或转载介绍“石钟山”牌豆豉。
?二、历尽艰辛、砥砺奋进,重振“湖口豆豉”品牌。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江林出任县啤酒厂厂长。啤酒厂豆制品车间生产的湖口豆豉得到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