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美国人花12亿,用七年时间,将中国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专属的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漫长河中同样孕育了自己的文化。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字、特色的服装、建筑、饮食,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但有一座徽式老建筑竟然在美国的国土上出现,而且与我国的建筑一模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一下这徽式建筑漂洋过海的经历。

这座徽式建筑是“荫余堂”,是在清代年间建成的,其实它本来不在美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建筑,但后来迁去了美国,在那里成功落户了,它是我国唯一流传在国外的徽式建筑。荫余堂有着年的历史,它曾经是徽州一家姓黄的大族的老宅,它的面积大约为平米,风格极具徽州特色,两层楼阁带着天井,包含了16个房间,有卧室、厅堂、储藏室,徽州人民还会修建鱼池,饲养几条小鱼。

现如今的中国很少有私有的古式建筑,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政府保护下来的,可惜这座老宅不在保护之列。年,居住在荫余堂的黄氏一族人搬离了这座老宅,这座建筑从此荒置。搁置下来的屋子最终逃不过被卖掉的命运,以后它的发展就得靠新主人的意愿,最终这个屋子属于了一个美国的女士。年,热爱中国文化的南希来到了徽州,第一眼见到这些建筑她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因为太过喜爱这些建筑,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南希不是一个普通的来华游客,她是赛勒姆地区负责中国文化博物馆的主事人,她从座不受政府保护的徽州老宅中选中了荫余堂,它将作为中国与美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迁去美国。想要带走一个人或一个物体去他国还算容易,但一座建筑怎么带走,只能是拆掉运到美国,然后在美国的国土重建。

在解体之前相关的专家需要做大量的数据记录,哪些部位可以拆,哪些绝对不能分开,多少片瓦,多少块木头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在调查了两个月后才开始正式拆屋。拆下来的所有物件都要保存好,然后统一运到美国,在那里开始重建工作。

古宅的重建工作同样不轻松,为了还原老宅的原始面貌,所有的物件都得用老一辈的建筑手法开始组装,非常耗力。整个建筑除了房瓦总共有0个构件,十分精密。在将构件运到美国的路途中,不少木料因环境等原因腐朽变坏,还要寻找同样的材料重新制作。

老宅的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安全准则,为了保证老宅的安全,建筑师们还要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改良;徽式建筑原是坐落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塞勒姆环境不同,冬天酷寒,还需要做好防寒工作,建筑师们压力不小。不过经过了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荫余堂在美国完美落户,期间花费1.25亿,总共用时7年,十分不易。

其实这座建筑在中国并不是真的没有价值了,只是当时的人们都没有发现。老宅在拆卸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这些东西都价值不低。黄氏一族在当地也算贵族,祖上也都不是普通人,在老宅找到的杂记、书信具有研究价值,一些清代时期的发饰、邮票都是古董,具有收藏价值。

外界人士在3年时终于可以参观这座漂洋过海的建筑,首日参观的人数就达到了一万,为了保护荫余堂能够长久保存,博物馆限制了人数和时间,每天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欣赏到徽式建筑的古韵美,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热度,慕名参观的人数依旧很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xw/38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