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卿美
到美国旅游,很多人都会去哈佛大学,尤其是游学的孩子,哈佛大学是必到之地。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有一幅身着清朝服饰的中国人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以为是哈佛大学的清朝留学生,其实不然,此人可是推动中文教育的清朝教授,是哈佛大学教授汉语的第一人。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都热衷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汉语热”,年轻人以学习汉语为荣。有些外国的大学还开设了汉语课,成了热门专业。其实,西方人对汉语的兴趣已经长达三百多年,英国、法国的大学早在17世纪就曾专门开设有研究东方语言的课程。美国哈佛大学甚至不远万里,聘请中国人到美国任教,专门教授汉语。这个人就是戈鲲化。一个清朝“老学究”如何去美国教汉语呢?
早在年,中国的孩子就开始留学美国,比如推动幼童留美事业的容闳,曾毕业于著名的耶鲁大学。所以,中国人走进美国著名的高校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汉语则是史上罕见的。戈鲲化则有幸成了站上哈佛大学讲台的中国第一人。
戈鲲化戈鲲化,年生,安徽休宁人。举人出身,擅长官话与中国古典文学。曾任湘军幕僚,后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任职。年8月,经美国人推荐,并经清政府总理事务衙门同意,41岁的戈鲲化以“大清知府候选同知”的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教,成为哈佛大学教授汉语第一人。由此,他也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位公派赴美的中文老师。
当时的中国,还是处于被列强欺凌的年代,哈佛大学为什么要请一个中国人去教授汉语呢?难道只是为了研究中国吗?首先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当时的美国想要开辟中国市场,但找不到懂汉语的人才。
美国驻华使馆头等参赞卫三畏曾给朋友信中抱怨,“我们没有一个领事(天津的除外)能说一句地道的中文,政府也不知道花钱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年2月20日,美国驻华公使鼐特曾给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写信,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埃利奥特高度重视,多次与鼐德进行磋商,经过13封信的反复沟通,终于敲定这事。
除了经贸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业竞争,哈佛大学要追赶其他国际名校。首先从外国来讲,欧洲对汉语的研究非常早,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法兰西学院、德国柏林大学很早就设置了汉语专业。再从国内看,同是美国著名大学的耶鲁大学也开始研究汉语,美国驻华公使丁韪良经常在耶鲁大学举办汉学讲座。因此,哈佛大学不甘落后,决心要补上这一课。
鼐德的主张就是聘请专门的中国人,保证汉语教学的原汁原味。他在给埃利奥特的信中,反复强调“要确保哈佛大学汉语教学的质量”。选择戈鲲化的原因主要因为四点,一是他有长期在上海、宁波等开放城市工作经验,对西方文化认可且熟悉。二是长期曾在英美领事馆工作,擅长与西方人打交道。三是戈鲲化学识渊博,自身具有很高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尤其擅长古诗词。四是戈鲲化有教授汉语的经验,自己的汉语学生曾担任过李鸿章的翻译。
据史料载,年10月22日,戈鲲化正式在哈佛大学开始授课,每月薪水高达美元。根据他8月赴美的时间推算,他至少进行了一个月的准备。不过,卿美兄在史料中发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戈鲲化到底会不会英语,这个问题与他在美国教授汉语关系重大。
从他的履历看,貌似英语很好。如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工作过2年,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工作过15年。在宁波领事馆,戈鲲化任翻译与中文老师。但从他教育经历来看,戈鲲化根本没有学习过英语。或许他的英语水平是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的,毕竟与洋人打了17年的交道。
但有些相关论文又称戈鲲化赴美前并不会英语,而是到美国后很快学会了英语。鼐德在写给埃利奥特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在许多方面有利于中文班的成功”,意思是指,不懂英语的戈鲲化反而是个优势,能够更好让美国人学习汉语。对于这样一个教授语言的中国老师,鼐德作为推荐人,肯定会在信中提及他的英语水平,但这些史料在相关学术论文里并没有列出。
卿美兄的观点,还是倾向于戈鲲化是懂英语的。否则他如何做领事馆的翻译,说他完全不懂英语是不可信的。可能他的英语水平并不是特别高,但以他在英美领事馆17年的工作经验,日常英语沟通、流利对话肯定没任何问题。
根据《戈鲲化集》记载,戈鲲化的汉语班初期只有1个学生,后期才增加到5个,而且还有一个是中国留美幼童。哈佛大学曾在报纸上做过招生广告,目的是要培养外交官、传教士,但没想到,效果非常惨淡。有人猜测是,美国百姓对汉语的兴趣还不是很强烈,但卿美兄猜测,更多还是不包分配的原因。因为在招生广告里没有承诺,毕业后去做什么。后来,鼐德也确实曾为解决毕业分配问题四处游说。
戈鲲化使用的教材,是英国人威妥玛于年编写的《语言自迩集》。此书是完全讲述北京官话的教材,包括发音、词汇、语法、书写等内容,里边还搜集了很多日常用语。有意思的是,戈鲲化自己操的是南京官话口音,据说也是非常符合哈佛大学要求的。但当时很多在中国的官员、传教士都倾向于学习北京官话,让一个南京官话口音的老师教北京官话,那情景可想而知。对于北京官话中的很多卷舌音,不知道戈鲲化怎么发出来,估计舌根发硬的现象很多。
不过,戈鲲化也同样教授南京官话,但不会是重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的戈鲲化,在教学时,特别对学生强调,北京官话是从南京官话发展而来。历史可以讲讲,让外国人学两种官话肯定是行不通的。
戈鲲化的另一本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华质英文》。此书全部为英文书写,重点讲述中国诗词。戈鲲化认为,中国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学习诗词。书中详细介绍中国诗词的常识与特点,在收集的15首诗词中,全部标出了平仄语调。由此可以看出,戈鲲化是有比较深的英语功底的,绝不是到美国才快速学会的。
根据《戈鲲化集》记载,汉语班的上课时长每天为4个小时,其中讲课1个小时,3个小时为自学复习时间。每天学习内容,都有口语课程。戈鲲化上课有一个特殊的礼节,那就是必须行中国礼。上课前,美国学生要向戈鲲化鞠躬致敬。
戈鲲化教汉语,喜欢用中国的小说与诗词为素材。在他看来,这两种文学体裁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美。文化美不美另说,其实,卿美兄猜测,这与现在很多中国人学英语追美剧、看英语电影是一个道理。小说更多是白话文,里边有很多口语对白,重点促进学生对汉语口语的学习。诗词是文言文,是另一种语言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汉语写作的练习。
戈鲲化的第一个学生,是一位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他是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博士,中文名叫“刘恩”,长期在哈佛大学教授拉丁文。由于对汉语兴趣浓厚,便第一个报名学习。按年龄来说,这个学生完全可以做戈鲲化的父亲,两人成为师生后,经常互相学习。戈鲲化教刘恩汉语,他教戈鲲化英语。
按合同约定,戈鲲化的任期本应到年8月31日止。遗憾的是,年2月14日,戈鲲化因为感染肺炎,不幸去世,遗体由美国人护送回中国安葬。至此,哈佛大学的汉语教育便告一段落。
与中国人学习英语相比,美国人学汉语晚了几十年。年,中国官办的外语大学——京师同文馆就已经开始成立。不过,中国人学英语是被动的,而美国人学汉语则是主动的。被动意味着屈辱,主动意味着开放,如果做一个主动学习英语的清朝,相信命运不会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