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聪明投资者
在华尔街,曾经有这样一位非常有名的华人基金经理——蔡志勇。
这位华人基金经理名气有多大呢?50年代、60年代巴菲特也刚做投资,还不是特别有名,巴菲特那会也年轻,专门在他的《致股东的信》里面两次怼蔡志勇,两次怼,这就说明他的名气是有多大。
彼得·林奇在他的《战胜华尔街》里还专门写说他为什么想去富达工作,因为彼得·林奇的母亲很早买过富达的基金,是因为管这个基金的是东方的一个华人,他们认为东方人挣钱比较厉害。彼得·林奇说“我特别激动,我能在蔡志勇的办公室工作”。
蔡志勇那些年在华尔街有哪些传奇经历?最终结果如何?
本文是博时基金前投资总监杨锐所撰,杨锐早在年即已加入博时,管理过博时价值和平衡配置等多只基金,期间多次获得过金牛奖。聪明投资者转发分享给大家。
华人传奇:“华尔街之王”蔡志勇的投资之路
今天讲一下主流的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investor在过往六、七十年间的估值方法,这个估值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构投资者的估值方法也是演进的。时代久远、机构众多、基金经理也众多、风格众多……怎么讲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了。
很多书里面也讲大家要去看干巴巴的投资策略、投资方法、投资估值,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至少是乏味的。
我最近看一本书,是钱穆先生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特别是在书里面,钱先生说到了人事和制度的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很多制度很多方法,都是因为当时的人设定的。所以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制度和方法就比较生动一些”。
这个给了我比较大的启示,所以我讲机构的投资策略、投资方法、估值方法,是从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的角度,来讲这么一个估值方法和估值方法的演进。
投资方法、估值方法要从选公司、选人来讲,我连想都不用想:公司选富达基金,人选彼得·林奇。彼得·林奇是年到年当基金经理——麦哲伦基金,非常成功!
我问过一个朋友,他跟我说彼得·林奇那会特有名,相片都贴在美国的各大机场的广告牌。
彼得·林奇对我们这一波基金经理、分析员的影响也特别大。他写过三本书:一本是《战胜华尔街》,还有一本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还有一本《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我们都仔细念过,受益良多。
例如,我们当时的基金一哥——亚伟哥就说彼得·林奇是他的偶像,也是我们的偶像!彼得·林奇的方法我们随后会仔细说。
在彼得·林奇之前,富达的明星基金经理是一个华人叫蔡志勇,蔡志勇就特牛了!举两个例子大家就能看出他有多牛。
第一个就是彼得·林奇在他的《战胜华尔街》里还专门写说他为什么想去富达工作,因为彼得·林奇的母亲很早买过富达的基金,是因为管这个基金的是东方的一个华人,他们认为东方人挣钱比较厉害。彼得·林奇说“我特别激动,我能在蔡志勇的办公室工作”。
第二个例子就是50年代、60年代巴菲特也刚做投资,还不是特别有名,巴菲特那会也年轻,专门在他的《致股东的信》里面两次怼蔡志勇,两次怼,这就说明他的名气是有多大。
蔡志勇的成功或者说是蔡志勇的出名更准确一点,是在于他做了不一样的事儿,所以才有不一样的结果。
他当基金经理之前,美国的股票市场,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是什么一个状态呢?还没有从到年大萧条的影响中恢复过来。
所以当时主流机构投资者的方法是什么?必须得买高分红的股票,那种现金流稳定的公司是投资的首选,安全啊。就别折腾了,就买点稳的股票吧。
所以当时首选要买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为什么?因为这个公司从一九二几年起,一直到年的30多年时间里,每年风雨无阻支付九美元的分红,这是一个当时的主流,所以要胜出的话,得有不一样的方法。
蔡志勇也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公司大显才能。那时候是50年代以后,美国在二战以后,settledown,racistfamily,babyboom开始稳定了,这个时候蔡志勇跟他们不一样,蔡志勇追什么呢?追强势股、高换手、追涨杀跌。
所以当时有个词说投资叫“go-goyears沸腾的年代”,go-goyears——高换手。所以他就是从不抗价,从不抗拒股票价格的高低。他是等到突破买入,等到股票涨不动了卖出,换手率一年%,而当时整个行业的换手率是30%。
所以他把大家带沟里头了,开个玩笑,也不一定是他把大家带沟里了。这是一整个时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契合到这了。
在一本描述那段时间的名著叫做《沸腾的岁月》就是《TheGo-GoYears》。那本书里是这么描写的:
“蔡在富达很快就出名了,他总是打扮得无可挑剔,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冷漠地像佛像一样,他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精明决断的以短期收益为目标的选股高手,在各只股票中游刃有余,来去自由。他与他们的关系绝不似婚姻或者哪怕试婚,而更像一个与戏子混在一起的浪子。”
继续前面的比喻,“有时床单甚至还没有凉,他又换了下一个”。
这个不是我说的,是《沸腾的岁月》——《TheGo-GoYears》这本名著的99页描述的蔡志勇的风格。
我经常会想一个事儿,蔡志勇为什么能成功?例如我们很多分析员也想做基金经理,按我的观点来看,哪怕在A股,首先,分析员你得先谋到做基金经理这事儿;谋到以后再把事给做好,共两步。
那么蔡志勇他能够做的特别好的话,也是两步。哪两步?第一,他有跟大家不一样的投资思维、投资方法。第二,他怎么能谋到做基金经理这个职位,这两点得做到。
那么先看第一个,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说要从人的角度考虑,蔡志勇年出生,他比巴菲特大一岁,生在上海。他父亲早年留学美国,好像是Michigan大学毕业的,然后回国做福特汽车在中国的首代。
他年到美国,去美国之前他其实在国内已经念了一年的大学,在美国念的是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校训是“光和真理”——“LightandTruth”。这个印象很深,经常说:“诶!思想好像在我脑子里一道光闪过了。”
这些都是其次的,最关键是什么?蔡志勇在小的时候他母亲对他影响特别大,因为他母亲当时已经教他炒外汇、做期货。所以我们就说投资得从娃娃抓起,蔡志勇11岁的时候开始做这个事儿。
所以蔡志勇在回忆录中这么写道,他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有智慧的女士,她永远在买卖地产、买卖金条、买卖股票、甚至买卖棉花”。在他妈妈的建议下,他就知道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换成美元,并且保证自己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图为蔡志勇)
这里我想说两点:第一点,在中国股市,在年重新开市之前,其实在年好像就已经有了,在、年代它在远东是很大的一个股票市场。
有个老电影叫《子夜》,茅盾写的《子夜》拍成了电影,我看那个电影大概是一九七几年一九八零年代拍的,拍得非常好,把做期货的做多做空、投机,都写得特别的生动。这就说明老一帮做投机的在那会儿就存在。
第二个事情就是年以后通货膨胀很厉害,当时开玩笑你都得先买单再吃饭,否则的话你要先吃了再买,就不是这个价了。
当时物价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当时物价好像是每个月上涨30%,有个数据统计:从年到年,整个物价上涨了倍。
所以我想蔡志勇他十几岁的这段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他的投资认识,应该有特别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影响。
为什么?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并且所有的商品都在不断贬值。在他看来什么是价值?这个物品的价值是什么?价格肯定是不断变化的,价值是一个人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
在他看来应该是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值得保留和值得保存的,所以他折腾,不断的买卖。
然后他就先去了美国一个学校,后来好像学校特别土,跟上海没法比,又去了BU就是波士顿大学,他好像提前一年就学完了课程,然后写了一篇论文,同时得到了学士和硕士学位。
接着去了一家纺织公司,工作了一年还是不行,后来好像又念了MBA,去了一家券商工作,折腾了半天,一直到年,属于他的机会来了!
按我的理解,一个机构的投资理念其实就是主要老板的理念、一个投资机构的风格就是主要老板的风格。
我们看电视剧《亮剑》,里面说一个部队的风格就是首任主官的风格,狭路相逢勇者胜。富达至少早期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文化就是老板爱德华·约翰逊二世的想法。
虽然一开始也很卑微,大概年代也就管理万美元的资产,管理费一年才5万美元,但这些都不重要,不影响富达现在成为一个巨头。
富达最早的老板爱德华·约翰逊二世好像是年出生,学法律的,一开始在一家律师所工作,但是对投资比较留心、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