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踏过eBay的发家史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86.html

玩味泛财经,一起涨芝士

1

年年初一个晚上,月黑风高,西湖湖畔的一间公寓,马老板把阿里巴巴一众大佬召集到了一起,马老板为淘宝项目选定的开发团队一个一个的走进他的办公室。“闪电战”的计划悄然而生,杭州马酝酿着对eBay的突袭正式拉开序幕。

年没人知道淘宝是啥,那时候看来最有可能长成“淘宝”的是一家叫易趣的,现在网络购物连六七十岁的大妈阿姨都会,很难想象在20年前,网络购物还只是在网上拍下商品,然后屁颠颠的跑到线下的易趣专门的实体店验货付款。

这种看似脱离裤子放屁的事情,其实在当年已经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购物思维,但也仅限于想象。毕竟,闲的蛋疼的人还是少数。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没基础,当时的中国互联网才刚刚起步,大家上网去的最多的地方叫“网吧”,里面男的都在玩游戏,女的都在聊qq,没哪个吃饱撑着的去“网吧”买个东西,线下再去取货付款。

简单说一下当时网络购物的体验,你拍下一件商品,网上支付只能通过银联信用卡,没有,那只能货到付款。

收货,等着吧,等物流送到估计你也快忘了这事了。

看看货,这玩意也货不对板啊,差评,对不起,卖家根本不在乎。投诉,对不住了,易趣连卖家真正是谁都未必搞得清楚。这就是当年网络购物的现实。

失去了便捷性,也没有体验感,更没有什么消费者权益保护,易趣的探索在那个年代多少有点理想主义。

年,易趣终于明白让自己成为中国eBay的最好方式就是卖身。eBay当时在美国和西欧都已经证明了自己,可年刚刚在日本被软银孙正义投资的雅虎日本揍的灰头土脸,当时的eBayCEO梅格惠特曼扭头看上了中国大陆这个富矿。

易趣的老板邵亦波和惠特曼都是从哈弗商学院毕业的,算起来大家是师姐弟,共同的归属感促成了eBay对易趣的收购。年3月eBay收购了易趣33%的股份,1年后,eBay正式收购易趣。这个当时看似成功的收购案却为eBay的最终结局埋下了伏笔。

2

阿里巴巴淘宝这个名字现在的中国人估计没人不知道,实际上阿里巴巴最早并未把进入消费电子商务作为自己商业版图的一部分,淘宝最初只是马老板心中应对eBay入华的一个防御性措施。

阿里巴巴当时的主要的业务方向是B2B,与eBay的个人消费电子商务领域并不重合,马云最初的担心是一些大型商户在易趣上过度蹦跶会蚕食阿里巴巴的地盘。看看现在的淘宝,不得不说马老板高瞻远瞩。

当时阿里巴巴高层内部对于淘宝这个项目也是反对意见不少,当时的CTO吴炯就坚决反对,当时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尚未盈利,新的风投也是不着边际,这时候人家eBay也没惹你,大路朝天各赚各的,你这时候开辟第二战场,还是和硅谷巨头eBay这样的企业干仗,显然马老板膨胀了,吴炯觉得自己得拉拉马老板的袖子,来个冰桶,让他冷静冷静。

马老板当时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他坚定的认为自己的阿里巴巴受到了eBay的威胁,中国的小企业非常多,你很难界定公司和消费者的界限,小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差不多,加上eBay在美国的很多收入来自小公司,他早晚会提着刀冲着自己的阿里巴巴杀过来。

马老板不愧是练拳的,打过李连杰、会过甄子丹,深谙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淘宝这事谁说也不行,反正我是干定了。

年底,马云就跑到日本去找金主软银孙正义去了,前面我们说过,年软银投资的雅虎日本刚刚把eBay打的满地找牙,灰溜溜的退出了日本市场,老孙这时候也是意气风发,一听马云的主意,二话没说当即敲定万美元的投资。

钱有了啥事都好办,回到开始的地方,马云在当年创业的湖畔花园公寓秘密组建了开发团队。闪电战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马拳师借用武侠小说阐述自己的策略:”我发现很多人在少林寺山下喊“打少林寺!”这都是瞎掰。等你走到门口叫板的时候,就要知道我一定能打败你。所以今后你不用叫,门口一站,别人就慌了。”

你看看,自诩要拳打少林,马拳师自信这点不得不佩服,这就是后来路透社总结的“功夫商务”。

当时的整个开发工作属于高度机密,所有开发人员连家里都不让联系。为了保持昂扬的战斗力,马拳师鼓励开发团队休息间隙练习倒立,不是为了练功,而是让他们感受颠倒看世界的乐趣,从而对生活有一种不同的看法。估计马总当时《流星花园》看多了……

仅仅5个月,年5月10日,淘宝正式上线了。

3

年的非典对网络购物的市场宣传效应就如同今年的冠状病毒对云办公一样,大家都被关在家里,互联网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沟通的桥梁,然后就是网络购物开始蓬勃发展。

时代给每个人一样的机会,但怎么把握是你的事。淘宝的诞生在当时实际上并没有给eBay带来什么震撼。当时易趣还占据着90%的市场份额,而且eBay通过和当时主要门户网站的合作,签署了大量垄断性的广告,就是阿里有钱也在这些门户网站投不了广告。

事实上,马老板这时候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游击战的思维,门户投不了广告,那就在当时免费的BBS和各大论坛发帖。这种土老帽的宣传方式,显然是eBay这种天生贵族瞧不上的。效果来看,不得不说中国人就吃这一套,BBS这种模式更像熟人之间的聊天推荐,天然的让人产生亲切感。

淘宝刚上线的时候,商家入驻量不足,马云还从日本老铁孙正义那里学了一招,为了网站活跃性,让员工把自己的东西挂到网上互相买卖。马老板自己说当时团队就七八个人,每人把家里能卖的全挂到网上卖,你买我的,我买你的……这套路玩得,难怪后来淘宝打击刷单这么顺手,自己早就是老手了。

一系列骚操作,淘宝借着“非典”的东风,迅速站稳了脚跟,闪电战目标算是达到了。

eBay犯下了第一个错误,自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中。

当时的eBay根本没把淘宝当回事,当年的eBay高级副总裁比尔科尔接受采访时,提到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时,想了半天说了个一拍网(雅虎和新浪合作的一家公司),我想科尔估计从不看中国的论坛网站,大概是中文也看不懂。

阿里巴巴,还四十大盗呢,啥玩意!淘宝的意思中国人一看都明白,但老外看着“Taobao”估计直接懵圈了。

eBay当时有着全球运营的网络和经验,妥妥的正规军,瞧不起淘宝这种游击队也是当然。但枪口应该指向谁这种简单战略层面的东西,eBay也搞不明白,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这种自以为是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就是收费的问题。在eBay收购易趣之前,年易趣就开始对商户收取刊登费和交易佣金,可以说易趣早就已经找到了盈利的模式,而eBay在全球一直是走收费模式的,这也是eBay收购易趣的重要兴趣点。但在市场一家独大的时候当然是你一个人怎么说怎么好,商家也没有选择权。而当淘宝的商家入驻免费政策牌打出来的时候,eBay没有及时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要命性。免费这两个字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太有吸引力了。

对于当时的网络购物网站而言,到底是卖家重要还是买家重要。很简单,在当时那个阶段卖家对于网站生存更重要。举个例子,就像一个商业中心,首先只有大量的商家入驻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者多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商家进驻,这就是良性循环。

现在的互联网企业都明白这点,滴滴和快车、美团和大众的烧钱大战,争夺的核心就是商家和用户。

如此简单的问题,当时的eBay就是看不清。

其次,到底要不要迎合中国市场。

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很傻b,你来我们这里做生意,当然要迎合我们。现在外资企业来发展中国市场都知道拍拍中国人马屁,连好莱坞拍个片子都要找几个中国人在里面露个脸。

在当时,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都是趾高气昂,大有支援第三世界建设的意味。

eBay也不例外,从当时eBay和淘宝的网页设计就可以看出来。eBay收购易趣之后,对主业进行了大幅的修改,基本上全盘照抄美国网站页面。大家可以去看看现在eBay的主页,绝对极简风格,滚轮往下滚两次就到底了,现在看起来还挺小资的,但在当时绝对不符合中国人审美。当时中国的门户网站,各种弹出式广告和浮动式广告在页面上横飞,淘宝也一样,看起来绝对热闹喜庆,符合小集市的氛围,感觉各种商品在向你招手,甚至产生商家吆喝的幻听,感觉就是个义乌小商品市场。

这就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很多西方企业试图输出的不单单是商品而且是文化。但中国人大部分人在那个时候就是不吃你这一套,中国人天生的尿性,没法改变。

这种本土大集市的定位,给淘宝带来的是打破界限的效应。eBay对消费电子商务的理解还停留在C2C的时候,淘宝却在初期更多的想法是C2C加smallB2C,商品不需要标准化,啥都可以,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老外理解不了,这明显违反一般规律。老外的概念里商品标准化才能稳定供应链,比如亚马逊起步时就卖书,产品绝对标准化。其实供应链越是标准化,电子零售商的准入门槛就越高。eBay无形中拒绝了很多的商家。

其实针对当时的中国市场,特别是淘宝的发源地浙江,家庭式作坊是主流的供应商。当时正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风口浪尖,从smallB2C这样的模式切入,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商品价格极具吸引力。个体商户一件商品赚个5毛也很满足。这也是当时淘宝上商品便宜的原因之一。商品交易便宜就是硬道理啊!

eBay犯下的第二个错误,糟糕的企业文化。

eBay在年完成对易趣的收购后,原来易趣的老板邵亦波离开了易趣,随之而来的是从eBay总部圣何塞空降的各种主管,先不说这帮人能力如何,最大的问题是这帮人没一个会说中国话。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当年外国神父来中国传个教都先学中国话,这帮子主管连个汉语都不会,团队的沟通就是大问题。

当年的易趣上海总部流行着一句话,不管上报什么问题,答复都是一句“留给专家解决”,这对原始团队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后来易趣的团队关键人才基本上都陆续离职。

你再看看淘宝,马老板一直是靠精神指引阿里巴巴团队逆风前进,想当年,马老板靠忽悠不发工资,风风雨雨拉出来的队伍,那真的是见谁都敢亮剑的。砥砺前行在阿里巴巴还真不是嘴上喊喊的。

年9月,eBay更是做了一件脑子进水的大事,把中国站点迁移到美国。这种拍脑袋的事,是典型的西方大企业没有调查凭空想象的产物。eBay在美国之前经历了一系列的网络宕机事件,导致圣何塞的一帮工程师对中国站点一直不放心,对于eBay高管而言,统一的全球站点加上一致的功能,意味着标准化的服务和成本的降低,这种诱惑也确实不小。于是乎脑袋一拍就做了这么个蠢到家的“搬家”决定。

互联网从一诞生就号称是无国度的,但实际上中国一直宣扬“互联网主权”概念,加上当时的互联网建设还远没有西方国家那样的程度,主站搬家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用户访问eBay卡了!这是个致命性的问题,谁会买个东西在哪里等着刷网页啊,我还不如直接去免费的马爸爸家里买,又快又便宜。

网站搬家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中国这边所有的修改请求都要堆积到美国站点去解决,在eBay的系统叫“列车系统”,简单说就是排队,这边网站一个词语改动,到了美国排队9个星期,一个功能改动至少排上一年。

这效率怎么看着怎么像国内一些部门的效率,但事实上美国人就这效率,西方讲究的是程序合法,一切事都得先程序上合规。

反观淘宝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年6月,淘宝推出了阿里旺旺,阿里旺旺是综合采纳用户意见设计而成的。很多人觉得不就是商家和买家的一个交流工具吗,有啥了不起,其实这在当时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eBay当时是很怕供应商和消费者私下沟通然后线下交易的,最直接的就是佣金没了。而淘宝是鼓励这种沟通的,当年在旺旺上讨价还价是网络购物的重要乐趣,极其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俗。阿里旺旺可以说是“消费者驱动创新”模式的先驱了。这种高效的模式最容易赢得用户口碑。

当年旺旺上那句虚情假意的“亲”不知道温暖了多少消费者的心。中国消费者要求真心不算高。

4

从圣何塞的“迁移爱好者”们把eBay中国站点迁到美国开始,eBay和淘宝的战争就逐渐失去悬念了。

我们可以说淘宝有很多优势,但实在抵不住eBay自己作死。年底易趣的市场占有率只剩下53%,只能勉强压住淘宝了。

年10月18日,支付宝诞生的的日子,虽然当时的支付宝原始的像原始人手中的石斧,当时的支付宝简陋的要靠客户通过传真把汇款单传到淘宝,再由淘宝确认告知商家。但他真正劈开了网络购物中最为重要的信用鸿沟,使卖家和买家建立起了最基本的信任。

其实eBay在年就收购了在线代管支付解决公司PayPal,但怎么整合业务推广到中国市场一直没有运行。主要原因是美国的运营商ATT正为专利权问题起诉PayPal,每天吃着官司也没空发展中国业务。

年年底易趣中国研发中心总算自己搞了个安富通。可这时候PayPal官司打完了,扭头一看中国小老弟要另立山头啊,总之又是一顿搞事情,最后把安富通服务器也迁到美国去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中国用户直叫苦,用户会很直接的用“撤”来表示不满。

面对越来越不可控的局势,eBay的大佬们终于坐不住了,年eBay高级副总裁比尔科尔为首的三位高管来到杭州会见马云和蔡崇信,目的收购淘宝。

打不过你买下你,老美的脑回路也是很清奇。其实马云这时候也不好过,淘宝一直的免费政策让他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烧钱毕竟不是长久之策,大家坐下来谈谈也是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好路。

关于这段谈判直到年之后才有相关消息透露,在当时对两家而言都是机密。

后来的说法有两种,一个是eBay直接开出了10亿美元的天价,这个价格连软银的孙正义都心动了,觉得是套现的好机会,后来马老板高瞻远瞩的拒绝了。

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大可信,一方面当时的eBay在北美和西欧市场的年利润一共也才7亿美元左右,再看好中国市场也不会报出这么不切实际的价格。

另一方面eBay在中国市场还没到溃败的地步,eBay还占据着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淘宝在当时不具备这样的溢价率。这种说法大抵是马老板的铁粉说出来抬高马老板站得高看得远高大形象的。

另一种说法相对靠谱,当时eBay参加会谈的比尔科尔一上来就对淘宝各种贬损,紧接着CFO拉吉夫杜塔抛出一个1.5亿美元的“友情”收购价。当时马老板一口茶没喷出来,这俩哥们是过来搞笑的吧,蔡崇信随口就回了个9亿美元的价格,当时就把几个老美吓到了,会谈不欢而散。

之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靠谱,是因为当年5月份就发生了足以震动当时互联网界的大事,雅虎为阿里巴巴投资10亿美元。

这件事对于马云的阿里巴巴而言,对eBay,甚至后来整个中国互联网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以后有机会我想详细的讲讲。

在当时对eBay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eBay当时尽管日子不大好过,但淘宝也正在火上烤着,当年淘宝刚刚宣布继续免费三年,淘宝业务和支付宝业务都在亏损。eBay上下都认为淘宝这样的免费政策没法持续三年,最后打不死他也要耗死他。但雅虎10亿美元的投资,就是马云的及时雨,让淘宝有了和eBay继续叫板的本钱。

这时候的惠特曼肯定用毒辣的眼神死死盯着杨致远(雅虎CEO),大兄弟,大家都是硅谷出来的,相煎何太急啊!

没有退路的惠特曼最终决定再为中国业务追加1亿美元投资,像极了输红眼的赌徒。马云此时到是很淡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拿钱砸市场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事,都用钱去解决问题,那还要企业家干啥。背靠大树,连说话的底气都不一样了。历史是成功者的历史,这话真真儿有道理。

eBay钱是砸进去了,广告铺天盖地,但真正的管理和用户体验依然毫无改善,所以砸钱真正是个技术活。当时网购的核心问题在于支付,eBay对安富通和PayPal之间一直没有做出取舍,采用了两种支付方式,这就意味着你买个东西要登录两个网站。

商家也难受,我当时认识的一个转投淘宝的商家和我说了一件事,他在PayPal的支付支票被银行直接扣了,跑过去一问,人家说:“防止境外不法分子用此洗钱。”

这样的用户体验,不跑,那真是铁粉都要为你鼓掌了。

到了年年末,eBay的市场份额下滑到只剩1/3了,淘宝上涨到60%,胜负的天平彻底扭转了。

5

淘宝和eBay的战争写到这,胜负的悬念早就没有了。

年年初,eBay因为中国业务的大幅下滑,股价开始大跌。eBayCEO惠特曼清楚的知道她那一套所谓国际化战略肯定不适合中国市场,这位大姐的垂死挣扎却带有一丝搞笑的色彩。她打算重新搞个新的电商网站,取了个名字叫“debuevo”,是一个西班牙语,意思是“重生”,你看看口头上喊着要更加适应中国文化,新计划取这么个拗口难懂的西班牙名,找块豆腐自己撞死算了。

eBay苦撑了一年,终于觉得大势已去,年12月,eBay把中国业务卖给了李嘉诚旗下的Tom在线。当时称为合资,事实上eBay真金白银的扔进去万美元,占股49%,活生生的卖身契,想想三年前eBay豪气冲天进军国内市场,三年的功夫丢盔弃甲的跑了。

eBay在中国交了一笔数亿美元的学费,惠特曼多少心有不甘,但现实容不得她继续啃中国市场这个鸡肋了。

马云用三年的时间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抗击美帝的民族英雄,马云说,eBay是海里的鲨鱼,淘宝是江里的扬子鳄,海里斗不过你,你跑到江里来,我们不怕你。

早在年9月,阿里巴巴在杭州体育场庆祝自己5周年的大会上,当时的淘宝员工挥舞着印着吉祥物工蚁图案的大旗,高声呼喊“团结的蚂蚁必定战胜大象”,马老板一身重金属打扮,弹着吉他,把狂热传递到每个阿里员工。eBay这头大象被小小的疯狂的蚂蚁终结了。

马老板回顾这段时光,总是说阿里巴巴是幸运的,他们(eBay、一拍)都犯下了太多错误。但不得不说,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把握了局势的主动,看看后来的华为与思科之战、百度与Google之战,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老外都不大搞的明白,只有中国人最懂中国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jj/23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