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盟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德国工业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了让战争机器能够继续运转,必须破坏盟军的这种战略轰炸。为了拦截盟军的轰炸机群,德国人真的是想尽了办法。空军部发起的新型截击机项目中,有一种就是要获得一种制造简单且便宜的战斗机,但速度又快,以至于盟军轰炸机的自卫火力或护航战斗机都无法拦截。这就是容克斯公司于-年期间设计和制造的EF-“Elli"/“Walli”,一种实验性战斗机(Entwurfsflugzeug就是实验飞机的意思)。它是一种由廉价、简单的脉冲喷气发动机驱动的战斗机。
一机两用
为了将成本和复杂性降到最低,它将由脉冲喷气机提供动力,就像V-1火箭和它的载人版本菲塞勒FiR(Reichenberg)一样。这款发动机以亨克尔公司的He上的August脉冲喷气发动机为基础升级而成,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批量生产的脉冲喷气发动机,之后日本也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并将自产的发动机安装在川西公司生产的神风自杀战机上。
EF-除了单发版本外,还有一种双方版本,两台脉冲发动机被以V型安置在飞机的尾部上方。为了配合V型发动机的布局,德国人还修改了飞机的尾翼设计。乍一看会让人联想到美军的A-10“疣猪”对地攻击机,因为它的方向舵也是位于水平尾翼的末端,而两台发动机就夹在中间。
但重要的是不要混淆了EF-和EF-。EF-被设计成一种地面攻击机,装备有两门MG-型20毫米口径加农炮和能携带两枚AB炸弹或12枚Panzerblitz火箭。它被用来攻击盟军的地面部队,并利用速度优势摆脱盟军战斗机的拦截。EF的武器只有座舱两侧各一门MG型20毫米火炮,这样的火力在拦截盟军重型轰炸机的时候是完全够用了。MG由毛瑟公司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用于德国空军战斗机和轰炸机。该炮的射速为发/分钟,炮口初速为每秒米。MG平均击中25发就可以击落一架波音B-17飞行堡垒,而击落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只需要4发。
总而言之,EF-/EF-必须是便宜的,所以要使用尽可能多的廉价和轻便的材料,并能够用有限的机器和资源快速制造。因此虽然机身框架由铝构成,但EF-/的机翼却是由木材制成(由于金属的短缺越来越严重,战争后期德国飞机的建造广泛使用了木材)。
为了节省成本,EF-/没有安装整体轮式起落架。它的起飞依靠一个可以甩掉的三轮车式推车,而着陆则依赖可弹出的滑橇。滑橇装在机身内,靠液压装置来推出机身或收回。
EF-成就大名鼎鼎的A-10
但这款看似强悍的战机却没能够在战争期间完成,只是进行了一些风洞测试。反而是被苏联缴获后,制造了一架没有安装发动机的原型机,但不久就在测试中坠毁。苏联人没有放弃,他们又制造了另一架有引擎的原型机,但不幸再次发生,它在年的测试中也坠毁了。德国人唯一成功的就是将EF-发展为EF-“Halli”,一种火箭动力版本。它使用的是施米丁G3-S4火箭助推器。这是一种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战争当中也被装在一些水平起飞的德国战机上,如帮助阿尔多公司的ArB喷气动力侦察机的起飞。这种火箭动力版本的发动机是安装在机身内部的,因此采用了传统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
回首往事,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就是,随着德国战败以及美国“回形针”计划的进行(战争末期美军搜罗德国专家和技术的一项秘密行动),EF-的技术基因似乎在A-10对地攻击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他们都是将喷气发动机装在机身末端的上方,并有双垂尾来保证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这也再次显现了德国技术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