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一段匪夷所思的ldquo

今天是年12月5日

这是馒头说第84篇文章

上周末推了一篇“感冒音”音频

非常感谢大家的鼓励

很多人义正言辞地指出:

“听完以后,感觉自己鼻子也不通了”

大家放心,音频只是偶尔为之

“馒头说”主要还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故事

是关于一道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法令

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年12月5日

美国宣布废除“禁酒令”

1

让我们先来看看上面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刊登在年12月5日美国报纸头版的照片。

乍看上去,以为是美国人在庆祝他们的球队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当然,美国人只爱橄榄球,不爱足球。

或者,看上去像是一个生日派对?但从酒保双手高举的开心劲儿来看,又不像,而且也找不到“寿星”在哪。

其实,他们确实是在庆祝一件事,只是庆祝的事情看上去很简单——

就是他们手里的酒。

这一天,美国人弹冠相庆: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喝酒了。

说起来真的是有点匪夷所思:在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自由气息的美国,居然曾经像一个宗教国家一般,通过严格的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禁酒。

而且,这一禁,居然就禁了整整十四年。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禁酒时期”。

2

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十四年——年1月17日。

这一天的凌晨0时,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

这条法案规定:

1、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

2、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美元及监禁半年。

3、21岁以上的人才能买到酒,并需要出示年龄证明,而且只能到限定的地方购买。

禁酒初期,美国开始大批量销毁葡萄酒

毫无疑问,这是条相当严格的法案。换句话说,从法案颁布的那一天开始,美国其实已经基本上成为了一个“禁酒”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要分析美国“禁酒令”出台的背景,可能写一本书都说不完,但总的来说,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

首先,“禁酒令”的强行推行,来自是强大的宗教背景——美国的清教徒。

年,一艘载有名乘客的“五月花号”(Mayflowr)货轮,来到了美洲普利茅斯建立了殖民地。在名乘客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欧洲受到迫害的清教徒。

这批人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美国未来《独立宣言》的蓝本,也成了美国的立国之本,而清教文化,也就成了美国的文化之源。

五月花号

“清教徒”(Puritan),顾名思义,你应该多少能知道他们的信条。作为第一批欧洲移民的后代,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都是从小受着清教的文化熏陶长大:反对奢华纵欲,主张勤俭忍耐。而酒,他们认为恰恰是违反这些信条行为的最大推动力:醉酒闹事,饮酒伤身,酒后冲动……

总之,中国人说,“万恶淫为首”,清教徒们可能要改成“百恶酒为先”。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蓬勃兴起的“女权运动”。

试问,谁喜欢喝酒?无疑大多是男性。喝了酒后的男性,谁最反感?无疑大多数是女性。

直到年以前,美国的女性是没有投票权的(比欧洲晚)。从教育权、财产权、经商权再到投票权,美国的女性一直在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而“禁酒”则成为了一个有力抓手——妇女们认为男人酗酒会催生家庭暴力,会带坏孩子,等等等等。所以当时“禁酒”运动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美国的女性。

就在“禁酒令”颁布的8个月后,美国通过了宪法第十九修正案:美国女性获得了投票权。

波士顿的女性踩碎酒馆用于冰镇啤酒的冰块,欢庆“禁酒令”开始实施

第三个原因,则来自精英主义的“排外”。

到了20世纪初,美国无论是GDP还是综合国力,都大大超越了英国,但架构起这一繁荣的移民文化,却也带来了不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传统的美国白人(尤其是清教徒),有道德优越感,有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的种族荣誉感,但总觉得有不和谐感。那些在大街小巷开着各种酒馆和娱乐场所的人,包括他们的消费者,都是谁?黑人,犹太人,华人等等等等,他们收入较低,素质较差,行为粗俗,让白人清教徒觉得,必须要做些什么来捍卫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与此同时,经济繁荣带来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外来移民的涌入,道德水准的下降,他们一直有一种改良的愿望——或者概括为“进步主义”,。而实现这种主义,一大手段就是通过大量的道德立法,“禁酒令”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

“禁酒时期”,联邦调查局特工也承担了“搜酒”的使命。图为他们把发现的威士忌倒入阴沟。

年1月16日,也就是“禁酒法案”生效的前一天,美国各大城市道路上的运酒车络绎不绝——人们都赶着时间把酒运回家里收藏。到了那天的晚上,街道上空无一人,因为人们都在家里或其他公共场合举行最后一次合法的、有酒精的聚会。

一位参议员在一个晚餐会上举杯祝酒:“今晚,是美国人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前夜。”

全场热烈鼓掌。

3

那么长达14年的美国“禁酒”,效果究竟如何?

非常遗憾,有数据统计显示:禁酒期间的美国酒类消费量,比禁酒前提高了50%。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其实至少有一点道理是相通的:禁书往往卖得最热,禁片往往想看的人最多。

而且,美国的“禁酒法案”明显存在一条漏洞:禁止销售含酒精的饮料,却并不禁止贩卖酿酒的原料。

于是,各种各样的“擦边球”就开始出现了。

啤酒厂不能卖啤酒了不是吗?那法律没禁止我卖麦芽和啤酒花呀!当时,很多啤酒厂都开始出售麦芽和啤酒花,然后注明这是用于“烹饪”或“烘焙”。

当时开始出现一种叫“NarBr”的啤酒,酒精度正好控制在0.5%,符合法律规定。但是!啤酒厂会提供详细的说明书,告诉买家:千万不能做以下的一些步骤,不然就会酿出高酒精度的啤酒,后果自负!

可以想象,卖家和买家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然后一种叫”VinGlo”的葡萄酒原料也开始盛行起来,这是一种经过调配的浓缩葡萄汁,30天后,可以自行发酵成葡萄酒。还有一种叫“葡萄砖”,以葡萄干加酵母的包装形式出售,生产商会在包装上附加“温馨提示”:如果您不小心把这些东西加入到一加仑的水中再密闭保存,那可要千万当心!因为20天后可是会变成葡萄酒啊!

著名的“VinGlo”

如果说,以上这些“小动作”还算温情脉脉的话,那么对于一些原先嗜酒如命的酒鬼的行为来说,那可就要命了,是真的要命。

由于禁酒,美国地下市场上开始出现大批用工业酒精制作的劣质酒,一批一批的酒鬼为了解馋,前仆后继,饮鸠止渴。当时有一个叫牙买加生姜(Jamaicangingr)的医疗偏方,使用者称之为“杰克”,它有非常高的酒精含量。有些无良店家便将“杰克”掺入工业用可塑剂,结果导致数以千计的受害者足部和手部瘫痪,最终造成大批人四肢麻痹,大脑不可逆受损甚至直接中毒死亡。

4

禁酒的效果不佳,这倒也算了,但随之带来的另一些后果,却是当初支持“禁酒令”的人们没有想到并完全无法接受的:

实行了十四年的“禁酒令”,居然让美国的黑社会迅速崛起,并大大滋生了政府各个部门的腐败,尤其是司法系统。

正规市场一旦没有某样急需品出售,随之而兴起的是什么市场?无疑是黑市。美国禁酒期间,走私和地下交易酒类,成了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从而促使大量的黑帮开始从事地下的私酒酿制生意。发展到后来,黑帮从酿酒,运输(组建卡车公司),贩卖(大量的地下酒吧),已经行成了“一条龙”产业,黑帮之间为了利益的火并也开始层出不穷。

在禁酒之前,美国的黑社会几乎没有资金来源,而一禁酒,黑帮开始财源滚滚。

黑社会的迅速扩张,很快影响到了政府系统,首当其冲的是司法系统。警察之中,喜欢饮酒的大有人在,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有什么动力去搜查贩卖私酒,取缔地下酒吧?这些都打击完了,他们喝什么?不仅如此,因为获得了巨大利益,黑社会开始用金钱逐步侵蚀司法系统,司法队伍中和黑社会沆瀣一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饮酒欲望,还开始收取保护费,提供保护伞,实现“警贩一家”。

禁酒时期的美国警察“搜酒队”

司法系统外的政府官员,也开始加速堕落。

美国当时虽然禁酒,但为了保证宗教活动的用酒,法律允许一些小规模的葡萄酒生产,只是它们的供应必须由政府集中管理——“监守自盗”以及以政府内部为源头的私酒交易,开始源源不断的涌现。

没能幸免的还有医疗体系。在医院,威士忌是可以被医生作为处方开给病人的,这还了得?禁酒期间,需要威士忌作为处方的“病患”大量增加,医院居然成了买酒的好去处,而不少医生也变成了“酒商”。有数据显示,医院当年一年就开出万加仑的威士忌处方。

即便是表面上支持禁酒的时任美国总统哈定(被很多美国人评为美国史上最差总统),他的私人酒库里总是摆满了酒,他的内阁班子成员,几乎都和酒贩子有来往。

美国第29任总统哈定,多次荣膺“最差总统”头衔,在位时间2年5个月,离奇死于床上。

有美国学者曾经指出:“禁酒令”颁布之前,美国政府指挥黑社会,“禁酒令”颁布之后,黑社会通过贿赂,开始指挥美国政府。

5

到了“禁酒令”的后期,整个美国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种荒唐的状态:

本来想通过禁酒提升美国国民的健康水平,结果越辣越多的人因为喝了品质低劣的酒甚至假酒,医院。

本来是想通过禁酒稳定社会,降低犯罪率,结果却让黑社会茁壮成长,整个社会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本来想通过禁酒提高人的道德水准,降低贪污腐败的概率,结果整个政府体系却迅速堕落,警务系统甚至已被黑社会腐蚀得不堪入目。

人们开始游行示威,反对“禁酒令”

当然,禁酒令也对美国的酿酒产业造成了致命打击:啤酒方面,禁酒期间,一半的酿酒厂倒闭,解禁后也没有再恢复。美国的啤酒至今仍被人诟病没有个性,只是大众消费的产物。葡萄酒方面,全美的葡萄酒正规产量(不包括自酿)从禁酒令前的万加仑,骤降倒3.5万加仑——最关键的是,葡萄酒从一种精致的酒品,开始转为禁酒期间一种粗糙的,可以解馋的低劣产品(都是自酿嘛),这个状况在禁令解除后很久也没有恢复过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当初大力支持“禁酒法案”的美国人,也开始慢慢质疑当初自己的抉择正确与否了。

这时候,压倒“禁酒令”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经济大萧条”开始了。

“大萧条”时期,纽约市民在领取救济面包

年开始的那场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让整个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举国士气低迷甚至萎顿的背景下,谁还去考虑喝酒究竟道德不道德的问题?

从农业来看,酒精的生产,可以扩大粮食的消费,拉动内需。

从商业来看,多一种商品的流通,市场的流通性也就随之增加。

从经济来看,美国政府禁酒损失的酒类税收,一年就高达5亿美元。

哪怕什么都不管了,单对于哀伤的美国人而言,给他们一点酒精的慰籍,又有什么不妥之处呢?

于是,年,一位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总统竞选人,把“废除禁酒令”也放进了竞选纲领,表示如果当选,一定废除这项法案。

然后罗斯福就当选了(当然不仅仅因为这点),然后他就践行了诺言——

年12月5日,施行长达14年之久的美国第十八宪法修正案,也就是“禁酒法案”被宣布废止。

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废除的宪法修正案。

“禁酒令”解除后,疯狂“报复”的美国人

年,我去美国采访女足世界杯,那是我第一次去美国。

期间有几天,是住在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市卡森。然后有一天,我去超市里买啤酒。

当我拎了一打啤酒到收银台结账的时候,柜台的墨西哥阿姨看了我一眼,向我伸手:“证件或护照。”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买酒要凭护照。

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们这里规定,21岁以下不能买酒。

当时我带着世界杯的采访证,我谄笑着和她解释:阿姨您看哈,我是中国的记者,来这里采访你们女足的,您觉得如果我21岁以下,报社会派我到那么遥远的国家来吗?(当然,我也知道理由很苍白)

阿姨看都不看我一眼,重复两个字:“护照!”

后来,我步行1公里回酒店,拿了护照再重新去买的啤酒。

回国后,我经常向人说起这件事——是当作正面案例说的。

我个人不讨厌喝酒,但我比较反感我们的未成年人,在哪里都能轻松买到高度酒,以及香烟。我也希望,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够严格执法,分类对待。

从那时候起,我对美国对待酒类贩卖的问题,就产生了一点兴趣。

“禁酒令”无疑成了美国历史上的一段尘封旧事,但据了解,美国各个州至今对酒类的销售和运输有着严格和详尽的规定。虽然绝对再不可能全面禁酒,但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饮酒的场所,包括酒驾的判罚,都有了更仔细的,更人性化的考量和制约。

我觉得这应该就是“禁酒令”给美国立法,包括给其他国家立法带来的积极意义,它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法律以“全有”或“全无”的形式介入,尤其是在一些有人类强烈欲望驱动的领域,往往未必是一种最佳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调试和分类,最终达到目的?

有些时候,“一刀切”的政策不是“效率”的体现,而是“懒政”的标签。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xw/26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