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沉寂了一周后,终于又有时间给大家讲历史故事了。
今天来聊聊美国黑帮好了。
我个人认为,美国历史上有两个传奇年代,一个是美墨战争结束后开始的大西部时代。广袤的荒原里隐藏着未(印)知(地)魔(安)物(人)和飞黄腾达的机会,勇敢的冒险者骑着骏马带着左轮手枪闯入了这片处女地。这个背景一看就知道肯定会出很多故事,事实上也确实出了很多故事,这些现实的故事后来催生出了好莱坞独有的影片门类:西部片。
第二个传奇年代,始于年美国国会通过禁酒令,年法令正式开始实施,于是美利坚合众国进入了大黑帮时代,无数出身贫民窟的少年投身到黑帮制作中,在那里寻找出人头地的希望。他们大多数人横死街头,少数活到老的人也终身生活在对过去岁月的感怀中。
就算禁酒令被废除,黑帮也已经成为美国基因中的一环,一直持续到现在。
但是和西部时代不同,黑帮传奇往往带着一种灰色的基调,毕竟这是美国社会矛盾催生出的产物,注定充满了无奈与悲情色彩。
《美国往事》里,当年纵横街头的黑帮小子里,只有两人还活着,一人以背叛朋友为代价假死,改头换面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政客,看似成功,心底里却对当年的背叛心怀愧疚,希望借还活着的好友之手以死赎罪;另一人却一直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无法忘怀,自然也无法开启新的生活。这部伟大的黑帮片看到最后,我心中剩下的只是唏嘘。
名作《教父》系列中,阿尔帕西诺饰演的新一代教父,看似站在权力的巅峰一手遮天,好不风光,但是他形单影只的身影向人们宣告着他的孤独。
我热爱美国黑帮题材,热爱这种苍凉感伤的氛围。
要了解美国黑帮,就必须了解20世纪初的美国。
20世纪初的美国,和21世纪初的中国非常非常的像:一方面国力日益增强,威胁老牌世界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国内矛盾严重,贫富差距巨大导致问题不断。
不同的是,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个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它解决国内矛盾的方法非常的资本主义化:工人罢工就让军警进入工厂强迫工人上工,穷人游行就用军警清场。没有上坦克是因为那时候坦克还没有发明,不过美国政府有资本主义的骑警,冲击起游行民众来一点不比坦克逊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贫民,尤其是各种来美国淘金的新移民,就不得不拧成一股绳,让自己尽可能的过得好一点。
实际上,纵观现代黑帮,最初的雏形基本都是弱势群体的自保组织。著名的意大利黑手党原本是西西里岛上原住民为了从诺曼侵略者手中保护自己妻儿而建立的组织,黑手党这个词的意大利原文MAFIA从语源上分析来自阿拉伯语,本来是避难的意思。
而一提到中国黑帮一般人就必定会想起的“三合会”,原本是鸦片战争后广东民众不再信任清兵,所以集结乡勇准备保护自己家园而建立的组织,之后三合会被清朝和英国殖民当局联手封杀,但仍然暗中活动,到了现在更是和洪门一起成为中国黑帮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顺便,所谓三合会脱胎自天地会的说法并无太确凿的史料记载,就连天地会的存在大部分都是野史。确切提到三合会这个词的历史文献是年香港英国殖民当局的政府公告。
总而言之,全世界的黑帮,大部分都是弱势群体出于自保的目的建立起来,随后才渐渐的膨胀变质。
说回美国黑帮。
在20世纪初的美国,大量被美国梦吸引来的移民成为美国发展的新鲜血液,然而这些人大部分都在被剥削的底层。这时候有一些有行动力,又找到了一些独特的门路,能够获得各种信息和资源的人就站了出来,给大家提供“保护”。
这些人同时也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所以资本家们大多乐意看到这些人的存在,并且会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关照,让他们充当自己在贫民阶层中代言人。
历史唯物主义信奉存在即合理,讲究在当时的背景下研究一个历史事实出现、存在和最终消亡的动因。而历史虚无主义则喜欢用当代的观点,在预设结论的情况下解构历史事实,这注定了历史虚无主义无法通过研究历史来预言未来。但历史虚无主义有它强的地方,那就是立足于当代观念,具备天然的欺骗性。所以说著名历史发明家袁鹏飞并不傻,他只是选了个最能够忽悠傻逼的途径来分析历史而已。
而我是典型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在我看来,美国黑帮的出现,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理由,也解构不出什么特别高深特别鸡汤的大道理。它是那个时代必然出现的东西,它实际上充当了美国社会的缓冲区,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就算没有那些意大利人或者黑人建立的黑帮存在,也会有其他什么东西冒出来,充当这个缓冲区。
而最初美国黑帮的这种性质,使得他们一点也不风光。
这个世界上,要风光起来你必须要有钱,最初只是底层人自保组织的黑帮捞不到太多的钱,黑帮分子充其量只能在底层人中获得一些尊敬。后来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灰色组织的特性,做一些像是走私啊、帮人收账之类的生意,但赚到的钱也不过是能够让黑帮首领换上一身好一点的西装撑门面。
但是年通过、年正式开始全面实施的禁酒令改变了这一切。
如果是以现在的角度看禁酒令,要么觉得不可理喻,要么就以历史虚无主义一贯的尿性,得出一些充满了鸡汤味儿的傻逼结论,最终得出美国爸爸人类灯塔的终极答案。
但仔细考察当时的美国社会,就会发现这没什么不可理喻的,也没有普世价值什么事。
禁酒令的事实有两大因素。
其一是宗教因素。宗教势力在20世纪初的美国依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有大约三成的美国人是非常虔诚的新教徒,剩下的美国人基本全是新教徒,只是不那么虔诚。而新教在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演化出了一套强调节俭禁欲的教义,禁止饮酒就是其中一条。
看过《兄弟连》的人可能会记得,影片中的主角,E连代理连长温特斯就被连里的人认为是教徒不喝酒。
禁酒令得以实行的第二个因素,就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因素了——其实宗教因素也和经济沾边,新教的节俭主义主要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确立初期,提倡积累财富,反对铺张浪费。
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妇女的地位非常非常的低,尤其是贫穷阶层的妇女,她们几乎没有在工厂工作的权利——之所以有几乎,是因为当时还有一些资本家以极低的成本来雇佣女工,进行纯粹的、毫不掩饰的压榨与剥削。
在这样的情况下,贫穷阶层家庭中,妇女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只有男人能够养活整个家庭,一旦男人酗酒,无法工作,整个家庭的经济运行就会停滞。
另一方面,大部分贫穷家庭承受不起酒精饮品的消费,就算男人不酗酒,酒精饮品也会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剧。
酒精饮料还导致工人工作效率低下。那时候工厂工作环境十分的恶劣,几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极度容易出工伤事故。年一年,全美有47万起工伤事故,三万多人死在工厂的岗位上。
考虑到当时美国的人口,这个工伤事故数量和死亡数非常非常的可怕。所以尽管没有任何资本家因为工伤而背上官司或者赔偿——那是因为当时美国没有任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并且法官和资本家一条心——但如此高的工伤事故率带来的工作效率的降低,足够让资本家忧心忡忡了。
当然工伤事故频发主要是由工厂恶劣的工作环境造成的,资本家不可能承认这点,就好像那些把孩子送去临沂电圣那里的傻逼家长不可能承认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一样。这必须得有个背锅的,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游戏,毒品问题也还没有得到重视,于是酒精站了出来,“这锅我背了”。
因此资本家控制的报纸在20世纪初掀起了舆论热潮,经过十年持续不断的舆论攻势,终于使得禁酒令开始实施。
当然这背后还有战争的因素,但影响其实非常小,因为美国参战基本只赶上了一战的尾巴,而在美国决定参战之前很久,禁酒令的法案就已经在美国国会讨论了,部分州已经通过了有限禁酒的州法案。某乎上某个装逼十分过的答案太想当然了,看到禁酒令通过和美国参战在同一年就夸夸其谈,实在是奶味的,上台拿衣服。
禁酒令的实施,为美国黑帮的壮大提供了契机,我们通过影视作品熟悉的那个黑帮,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首先受益的是码头工人们组成的帮会,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码头装卸工人,基本都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外来移民,以意大利人为主。这些人以家乡为纽带结成的帮会控制了美国大部分码头的装卸。
在禁酒令实施之前,他们就在进行一些走私的勾当赚钱,但没有哪一样走私品的利润,能比得上禁酒令实施后的酒精。
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好酒通过码头帮会源源不断的流入禁酒令时代的美国,产生的暴利催生了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美国黑帮。
描写美国黑帮的作品,大多数都绕不过禁酒令时代,比如《美国往事》,比如《教父》。
但是禁酒令时代必定会结束,毕竟基督教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力一直在衰弱,而工厂工作环境的改善,以及美国社会财富整体的提升,都使得酒精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不突出——其实本来酒精就是被抓来背锅的。
禁酒令时代结束后,已经发展壮大的黑帮必须要寻找其他的财源来支持自己的庞大家族,于是毒品就成了私酒的继任者。《教父》原作小说里面,导致科里奥尼家族和其他家族全面开战的导火索就是毒品,老一代教父唐·科里奥尼深知毒品的危害,坚持不能染指毒品生意,因此被其他黑手党家族联手针对,最终不得不暂时让步,同意其他家族进行毒品买卖,以此来换取短暂和平,让小儿子有重整旗鼓完成复仇的时间。
而在描写60年代黑人黑帮的作品《美国黑帮》中,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主角,发家的道路就是通过在美军中的关系,直接从越南美军手中走私毒品。
其实站在历史分析的高度去看,私酒和毒品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成瘾性,酒精成瘾也是瘾;第二,流通存在巨大的风险。成瘾性保证了这种物资的“刚需”,而流通风险则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除了这两种,黑帮还经营其他生意,基本都不合法——不合法反过来成为利润的来源之一。
提供常规渠道无法提供的东西,就能产生高额利润,古往今来无不如是。
美国黑帮经营着如此多的非法勾当,它理所当然的会成为美国司法机关的打击对象,然而事实上黑帮遭到重创的案例在美国司法史上凤毛麟角。
这就涉及到美国的政治制度的问题。
在美国,负责实际工作的政府人员叫“政府雇员”,这些人拿钱办事,叫受贿,是违法的;而美国各级议会的议员、各州州长以及美国总统,叫政治家,这些人拿钱办事,叫“政治献金”,是合法的。
现在美国很多州在推行一个针对华裔的法案,内容是按照族裔人口来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这对于孩子普遍优秀、学力更强的华裔非常不公平。华裔阻止这个法案通过的方式就是:捐钱。让议会中更多的议员主要拿华裔的献金,法案就不会被通过。
非常的简单粗暴是不是?
你想像一下,这样一个政治制度,当你非常有钱了以后,政府有可能来弄你么?
美国已经多久没有处死过大毒枭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情况甚至在好莱坞的主旋律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有部著名的描写禁酒令时期的电影叫《TheUntouchables》,中译一般叫《铁面无私》,里面刚直不阿的主角让黑手党老大入罪的方式是——告他漏税。这里又涉及到一个美国社会的豆知识:在美国,联邦税务局才是最可怕的执法机关,联邦税务特工的权限比联邦调查局什么的高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有很多堪比KGB的轶闻。
另一部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制裁典狱长也是举报他漏税,而不是举报他杀人。结果典狱长自己自杀了。同样是肖申克的救赎,主角能在监狱里这么吃得开,就是因为他是非常厉害的律师,能够帮人合法避税。
写到这也已经洋洋洒洒四千多了,作为一篇科普胡侃向的文,篇幅已经够长了。写这文没什么中心思想,你们就当故事看好了。
文章的最后,推荐一些我喜欢的美国黑帮电影吧。
《美国往事》,《美国黑帮》,《教父》,《铁面无私》这些在文中都提过了,不再累述。这四部里面两部有罗伯特·德尼罗,德尼罗简直太适合演黑帮分子了。
《忠奸人》,阿尔帕西诺的名作之一,他饰演了一个底层黑帮小头目,一点都不风光,最后还因为错误的信任了其实是卧底的主角而不得不“承担责任”。这部片完全没有往常黑帮片的特质,里面看不到什么十分风光的黑帮份子,能把人对黑帮生活的向往瞬间浇灭。
《落水狗》,《低俗小说》,昆汀的两部名作。前者主要的情节几乎都在一个场景里发生,里面的黑帮分子同样一点都不酷,而且死得都挺窝囊的。后者则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而且充满了昆汀式的黑色幽默。
《疤面人》,和上面的作品都不同,上面那些作品都是在《海斯法令》实施多年以后拍摄的作品,这部法案要求“银幕上的所有犯罪活动必须受到惩罚,罪犯不得博取观众同情,不得有任何引发人向往的要素”。换而言之就是荧幕上的罪犯必须要惨。而这部《疤面人》拍摄于法案刚刚通过的年代,里面黑帮分子潇洒风流,无比快活的干着坏事,简直引人犯罪。因此这片拍完导演就吃了官司。
所以你看对电影的审查从来都不是中国独有的,好莱坞导演戴着镣铐跳了七十多年的舞了,一样好片一部一部,国内的废物们拍不出好片就怪审查,呵呵。
《盗亦有道》比起上面那些显得比较没特点的一部片,然而有罗伯特德尼罗精湛的演出撑场面。
最后再推荐一部打着黑帮片名号,实际上是个非常爽快的枪战片的《不败枭雄》,整部电影都在向英雄本色致敬,布鲁斯威利斯拿着双枪开无双爽快无比。
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