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全文约字
阅读时间约25分钟
一次看不完请浮窗
这篇文章,缘于一个偶然的购物冲动:我想购买一套礼服衬衫使用的扣子。
这种搭配tuxedo穿着的礼服衬衫前门襟的三粒纽扣(除去领口那颗),应使用可以拆卸的纽扣,英文名称叫stud,我搜遍全网,所有产品大都是两个极端:以淘宝为首的、国产合金滴胶工艺、价格30人民币上下的礼服扣,搭配我最讨厌的“屁股后面带根横杆儿”的丑陋五金风袖扣:
或是产地以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银子卖到金子价、金子卖到天价的、依然丑陋的贵金属套装:
我不是一个沉湎于旧时代的人,平素甚至会对cosplay一流敬而远之,但这一次,我不禁想起一百年前的那个时代,那个制造加工条件远不及今日,但是依旧佳作辈出的时代。
当代作品要么太丑、要么太贵、要么太贵还丑,买不下手。转换思路,为啥不买古董产品?上网搜索了一下,还真的有不少,在浏览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原以为这些东西主要卖家应该是英国人,毕竟老大帝国,对礼服的传承和需求强过其他国家。但绝大多数卖家都来自美国。另一个发现是,在物品名称中如果出现品牌名,有一个美国品牌被提及的频率很高:Krementz,这个拼写规则明显带有外来语种风格的名字看得多了,印象太深刻。Krementz是个什么品牌,没听说过,好奇心驱使下,转向查询有关这个品牌的资料。
这一查,一个延续了四代人、有年历史的品牌浮出水面。随着挖掘资料的深入,Krementz家族及其品牌,伴随着服装史的演化、历史的变迁、行业的兴衰,从无名到兴起再到品牌的高光时刻,最终走向衰落,这一幕幕如在眼前。这是一个我特别想讲述的故事,这也是个可能没多少人想看的故事,Krementz在美国甚至是世界珠宝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理应留下姓名,理应有人代他们向后人讲述这个故事。故事的开始
GeorgeKrementz生于年(一说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一个农民家庭,十岁左右随家人移居美国印第安纳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德国移民聚集区。GeorgeKrementz不甘心沿袭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轨迹,十多岁就离家来到纽约成为一名学习珠宝制作的学徒。学徒生活单调且清苦,个中细节不具表,文献史料也没写,我就不添油加醋的一通编排了。
离纽约仅“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州纽瓦克(Newark)彼时有三大支柱产业:皮革、啤酒和珠宝。年,GeorgeKrementz的堂兄JuliusLebcheucher与另外三位投资人合伙创办了一家珠宝制造公司,参股人一多就容易内讧,没干几天散伙了,JuliusLebcheucher寻思干买卖还得是自家人靠谱,突然想到他还有个兄弟不就在河对岸的纽约学这个么,赶紧找来商量,就兄弟俩人的买卖,不再引入外部投资人,股份一人一半,俩人一拍即合,成立公司KrementzCo.,故Krementz的“since”就是这么来的。
GeorgeKrementz天生就是个好匠人,JuliusLebcheucher生来就是干销售的材料,一个管做,一个管卖,“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生意干的红火,仅三年光景,就把公司搬进了纽瓦克一家倒闭的皮革厂,同时又增盖了一些新的厂房,公司总部初具规模。
掌握核心科技的“领扣大王”
十九世纪后期的美国,男性穿着的是可拆卸领衬衫(detachablecollarshirt)
领子和衬衫大身由前后两枚纽扣固定
就是这枚小小的纽扣,成就了Krementz公司历史上第一次爆发式增长。
当时的工艺是将金质T形头和圆形底座焊接起来(图上可见焊点)。制作工序费时费力,产能低下,原料和工时双昂贵,让产品价格高居不下。
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轰动一时,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甚至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产品,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譬如电话、内燃机等等。就在这次展会上,GeorgeKrementz第一次看到了制造子弹弹壳的机器。要不说GeorgeKrementz天生就是个好匠人,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他突然意识到这种冲压设备如果应用在制作衬衫领扣上,钱途无量。
回去以后GeorgeKrementz就琢磨如何应用弹壳制造设备的原理制作生产衬衫领扣的机器,经过6、7年的探索实验,终获成功,并于年注册专利。
经由他这项专利技术制作的领扣,一体冲压制造完成,全身无焊点,省时高效,比起焊接工艺更坚固耐用,中空结构,减轻单个纽扣自重的同时,节约原料成本,产品售价可大幅降低。
当年Krementz刊登的广告也着重介绍介绍这项技术,任何领域,掌握了革新性技术的公司,都会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但GeorgeKrementz的野心不止于此,即便是中空构造,基材还是金子,成本就在那儿,省不了太多,他又改进了“包金工艺”(overlay)。
-[关于overlay]-
Overlay我姑且翻译成“包金工艺”,与电镀(ElectroPlated)采用化学方式不同,overlay通过机械作用高温高压的纯物理方式,将10K及以上(12K或14K)品位的K金压延附着在金属基材(主要为铜材质)上,附着后的合金轧制拉伸至给定厚度,“美国国标”和联邦法律对其工艺标准都有明确规定:金层重量需占总重量(金层重量+基材重量)的5%以上(即金层有25μm以上厚度),并于表面标记“GF(GoldFilled)”或“1/20thGF”,应用于珠宝领域,则需标注“14Kgoldoverlay”或“12KRGP(RolledGoldPlated)”
Krementz首饰盒铭牌上的图形生动的展示了overlay工艺的基本原理
overlay和电镀工艺的区别可见下图:
关于色牢度和耐腐蚀性用图表示更直观一些:
(包金工艺)
Overlay工艺制作的Krementz袖扣背面可见,经年累月的使用在其表面产生了无数划痕,但是包金部分表面完整,依然澎湃着金子的光芒。
(电镀工艺)
电镀工艺就不用多说了吧,高下立判。
前文提到GeorgeKrementz改进而不是发明了包金工艺,因为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迹出土的陪葬品中就有包金工艺的具体应用,埃及金字塔中发掘的文物亦有类似的工艺应用。而GeorgeKrementz将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古董饰品爱好者圈子里,公认Krementz的包金工艺是最好的,包金厚度是最厚的。
当纽瓦克的同行们都在使用10K品位的K金制作overlay饰品的时候,GeorgeKrementz坚持使用12K和14K品位的K金,原材料的色泽已经先胜一局。
品位越低的K金,颜色越趋近铜
制作工艺上GeorgeKrementz更加考究,overlay饰品的基材是铜,如果将金层直接与铜基附着,使用过程中受到汗水和油脂的侵蚀,铜会受到腐蚀产生铜绿甚至反渗到金层表面形成不同程度的“斑驳”。GeorgeKrementz在附着前先将铜基电镀镍,用耐腐蚀性强的镍“包裹”耐腐蚀性弱的铜再与金层附着,成品的稳定性大大提升,金层的光泽感经多年的使用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
包金工艺的使用能将产品的价格降低到一个什么程度?当年Krementz投放的报纸广告上的价格提供了参考:
14KRolledGoldPlated(包金工艺)领扣价格是$0.25,
14KSolidGold(实金工艺)领扣价格是$1.5,
两者的价格相差了6倍。
一个刚需产品,你能把价格降到原来的1/6,听到了么,钱的声音。。。
至此,公司开始出口创汇了,我估计目标直指“八国联军”另外那七个国家。到了年代,Krementz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领扣的市场份额,“领扣大王”当之无愧。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并没有让Krementz公司坐在功劳簿上沉湎于喜悦之中停滞不前。同一时期,Krementz将品牌产品线延伸到男性袖扣和礼服衬衫扣(对,就是最开始我想买的那个产品)。
一直到年代之前,依托衬衫领扣这一刚需产品,男性饰品带来的利润一直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一家公司什么时候真正开始在行业间具有话语权了?
我认为是山寨产品的大量出现。
我能查阅到的关于Krementz品牌的注册记录显示,公司申请商标注册是年的“双十一”:
我将这一行为解读为公司对自身品牌的保护,需要保护的原因无非是品牌价值遭受侵犯,意味着山寨产品开始大量出现了。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期的Krementz开始真正在行业具有领导地位了。
很遗憾我在网上遍寻不到GeorgeKrementz的照片,连他的生日和出生地都语焉不详,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公司对营销这块具体到事儿的细致程度还是差口气儿。我就用一张图来表示我心中GeorgeKrementz该有的样子。
没有其他潜台词,不用上纲上线将图中人物的实际社会形象与GeorgeKrementz联想在一起。我心中的GeorgeKrementz就是一个匠人,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不断精进作品,仅此。
年,GeorgeKrementz去世。我相信,在他弥留之际,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坐拥行业里革新性技术,将公司打造成行业执牛耳者,“创一代”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这是奋斗的一生,结果富足且圆满。只是,GeorgeKrementz预见不到,在他去世十二年后,可拆卸领衬衫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刚需产品将再无用武之地。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服装潮流的变革以及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作为他的后辈继任者,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进击の幸存者
GeorgeKrementz的儿子(之一)RichardKrementzSr.生于年,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Krementz公司工作,根据时间推算“二代目”进入公司的时期,正是Krementz在领扣领域称王的年代,公司另一创始人JuliusLebcheucher的儿子CarlLebcheucher也在这个时候进入公司(Carl后来因为一战期间全美的反德情绪而改姓为Lester)。
二代们开始领导这个不断扩张的公司进入20世纪,彼时纽瓦克是世界上最大的K金首饰生产重镇,根据年的统计,纽瓦克有家公司生产全世界50%的K金首饰。纵观美国珠宝史,如果说高级珠宝制作集中在纽约、偏重设计风格的珠宝制造在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那么纽瓦克则是以生产面向广大美国中产阶级的、中等价位的低品位(不是“品味”)K金首饰的中心。
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及ArtDeco风潮兴起带来的双重冲击,对纽瓦克那些只专注于K金制造的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Krementz公司则未雨绸缪的将生产重心转向包金工艺和电镀工艺饰品。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对于珠宝首饰这种非刚需产品,在困难时期,便宜才是硬道理。
Krementz成为这场“灾害”的幸存者,不仅活了下来,还壮大了,顺势收购了一波倒闭竞品企业用以拓展自家品牌的产品线:
年收购高级珠宝及彩宝品牌JonesWoodland,后更名为KrementzGemstones;
年收购婚戒品牌AbelsonBraun,后更名为KrementzWedding;
增设10K/14K珠宝产品线:DianabyKrementz;
增设纯金婚戒产品线。
二战期间,收购GeorgeO.Street获得黄金交易牌照,这一收购行为让Krementz在战时物资匮乏时期的产能没有受到黄金原料采购困难的影响。同时,Krementz将部分车间及产线改造生产军用物资,诸如无线电台天线、炮弹外壳及其他金属零件。
这一行为在当时也让Krementz公司在美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拥军形象,这么做也是应该,毕竟当年GeorgeKrementz的发明灵感就来自子弹外壳冲压设备,算是“取之于军,用之于军”了。
纵观这一历史时期,“守二代”面临的各种困难并不比“创一代”要少,甚至在某些特定历史局面下,困难形势更复杂。“守二代”们扛住了各方的压力,将前人积攒下的成果推上一个新台阶,这个事情告诉我们:
读书人,不好惹。
战后复兴
作为“守三代”的RichardKrementzJr.生于年,年耶鲁大学毕业后(又是耶鲁)进入Krementz工作,头两年RichardKrementzJr.以学徒身份在工厂各个岗位“轮科”,学习制作珠宝的各个工序流程。
RichardKrementzJr.(摄于年)
在学习过程中,RichardKrementzJr.发现了他真正的热情所在--彩宝。当一个人的热情正好迎上了大势所趋,这运气真的是拦也拦不住。
年代,彩宝热兴起,时尚和潮流这种东西,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轮到彩宝家。一贯喜欢买买买的Krementz再度适时出手:
年收购手工珠宝品牌GeorgeSchuler&Co.
年收购18k金和钻石珠宝制造商McTeigue&Co.
年,RichardKrementzSr.去世,公司正式交棒给RichardKrementzJr.,时年他正值40岁,精力旺盛、经验丰富、雄心勃勃的当干之年,父辈移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碍他在商场上大施拳脚,这种幸福,有的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
高光时刻
年代中期,Krementz迎来了品牌扩张的巅峰,公司旗下七大产品线外加一个线材工厂:
KrementzTraditional:包金工艺首饰系列
ShimanReligious:14k金宗教珠宝系列
ShimanGold:非宗教黄金首饰
KrementzGold:平价14k金首饰系列
KrementzWeddingRings:AbelsonBraun(收购)
KrementzGemstones:Jones&Woodland(收购)
McTeigueCo.(收购)
以及一座位于Providence的线材工厂
雇佣员工余人,年销售额万美金。
Krementz彼时成为全美最大珠宝制造商之一,并且在美国珠宝行业,Krementz达到了令所有同行都难以企及的成就:全产品线覆盖所有人群,每个人都能在Krementz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是属于Krementz的高光时刻。佛家有云:盛者必衰。看似一派繁荣的背后,往往危机四伏。
有时候,当你达成了一项“没有人达到”的壮举时,不妨仔细想一想,其他人是真的做不到,还是这么做有点蠢。。。属于Krementz的坏日子,要来了。
走向衰落
四代目RickKrementz终于没有上耶鲁。
年出生的他,终于活成了“富四代”该有的样子,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Riverside)表演专业。
有个段子戏谑美国中产是怎么说的来着:一代当医生,脏活累活一手血的完成原始积累;二代干金融,让家族财富快速增值;三代学艺术,主业花钱;花完,完。Krementz家族憋到第四代才搂不住,已经很优秀了。
RickKrementz大半生都处于跟父亲、跟家族企业抗争的状态,他不愿意继承RichardKrementzIII的名字,坚持用RickKrementz,对家族企业他有着复杂的情感,继承还是不继承,他进入公司工作,后又离开,再回到公司,再离开,再回去执掌帅印,十数年间三进两出。面对传统家族企业低效的工作状态,他抗争,但支持者寥寥;他希望对公司整体业务做出改变,然而重重受阻。Krementz这个姓氏就像一个魔咒和枷锁,当年RichardKrementzJr.去世的时候,他才真正得以解脱。
打一生下来,RickKrementz就是被当做企业接班人来培养的。在Rick幼年时期,RichardKrementzJr.就各种用心良苦的想要培养儿子对于珠宝的热情:譬如经常从兜里掏出一颗巨大的宝石原石,父子来玩猜价格和猜产地的游戏;暑假同学们都到世界各地度假旅游了,他跟着父母踏上巴西购买彩宝原石之旅。。。
父母想干啥,做子女的心里都门儿清,青少年时代的Rick非常清楚父辈给予他的厚望,只是彼时的他,对于未来是否要接管家族生意,内心没有那么强烈的愿望。终于,他高中毕业踏上追寻表演艺术之旅的那一刻,RichardKrementzJr.才后悔一件事:
儿子生少了,没有planB了。。。
可能是宿命的安排,也许对珠宝的热情是融入Krementz家族血液里的,有一年Rick从大学休学一年,负责监督肯尼亚一处Tsavorite(沙弗莱石,彩宝的一种。最早由苏格兰宝石学家CampbellR.Bridges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肯尼亚发现)的开采,这次经历,让他萌生毕业后回到家族企业工作的想法,年11月,23岁的RickKrementz回到纽瓦克为Krementz&Co.工作。
Tsavorite(沙弗莱石)
跟所有Krementz家的男人们一样,新入职的Rick进入公司也是先到生产部门轮岗,熟悉所有制作工艺和流程。一手抓实践,一手抓理论,工作间隙,Rick完成了GIA的GraduateGemologistprogram课程,以弥补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看似一切都向着大家希望的方向发展。
三年之后,Rick不干了。
当RickKrementz回忆起自己年离开时,公司的状态就像一个封闭的小系统,大多数管理人员的晋升,都依赖于内部培养选拔。公司极少从外界空降人才,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公司一派陈腐老旧的气息。Rick对公司的状况表示失望和沮丧。
我对这段文献记载感同身受,前些年我旁听一个也有几百年历史的品牌内部全球销售大会,进入会场的一瞬间,我就有种参加“离退休职工大会”的错觉,各地区的主管全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会议本该由设计总监引导流程和讨论的方向,可没人听他的,因为他是新来的,这些地区老大都是为公司服务二三十年的那种,说话都带着“你个小揽子懂个啥”的潜台词,年轻人根本不敢发表意见,这种论资排辈的陈腐与阶级感,特别日企,令我厌烦。正是因为有这段经历,让我更能理解Rick出走时的心情。
离开家族企业的Rick继续自己的求学之旅,哈佛商学院学习的经历,为他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当他了解了当代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再回头看看自家产业,觉得这么下去要瞎。完成哈佛商学院的学业之后,Rick思来想去,还是回到了Krementz。
一个带着家族企业工作经历、完成了哈佛商学院课程的年轻人,回去再看自家公司,觉得哪儿哪儿都是问题。譬如公司扩张计划花钱不走脑子,买地建厂很多投入在他看来没有必要;公司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专,很难让利润最大化;公司组织结构松散、人员冗余、沟通成本巨大。。。
这里我们需要厘清一下时间轴,Rick离开公司是年,回到公司是年,而前文我讲到,年代中期Krementz迎来了公司历史上扩张的巅峰,高光时刻。所以现在描述的一切,都是在高光时刻来临之前的状态,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所有人看来,这家企业稳步上升,哪儿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就像地主家“心生反骨”的儿子离家出走,走就走呗,回就回呗,添双筷子的事儿,反正家大业大,不多一个人吃饭。所有人都围着地主老太爷跟前转悠,没人搭理小少爷。
Rick的遭遇大抵相似,没人听他的。哈佛商学院的一身本事,宛如屠龙之技,无处施展。而且年轻气盛,不懂办公室政治,跟老龄化高层搞不来,纵使东宫太子黄袍加身,手里没权没人,封疆大吏谁把你当人看?胸中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现实龃龉不合裹足难前,这种巨大的冲突,四代目堪称Krementz家族史上悲情第一人,不服来战。
所有人都可以粉饰内忧,可阻挡不了外患,何况外患由来已久。
年以来国际间黄金采购价格持续下跌,当年为Krementz获得高额利润的包金(overlay)首饰,变得没有性价比了。来自亚洲地区的竞争对手一步步蚕食着Krementz的市场份额。维系了数十年合作关系的零售商一个个弃Krementz而去,交情归交情,生意归生意,现实就是这样。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RichardKrementzJr.不得不重新审视KrementzCo.在珠宝行业的发展方向,中档价位的14K金首饰再难成为赢利增长点,RichardKrementzJr.准备放弃和来自亚洲的竞争品牌对这块市场的争夺。
年KrementzCo.将McTeigue&Co.出售给Tiffany
年KrementzCo.将KrementzWedding出售给FredrickGoldman
在我看来可以称为Krementz发展史上转捩点的交易还是来到了,年8月,珠宝集团Colibri收购了KrementzTraditional和ShimanReligious业务。KrementzTraditional就是overlay饰品产品线,没有了overlay的Krementz还是Krementz么?
瘦身之后的Krementz专注于18K/22K高品位黄金饰品和以彩宝为基础的高级珠宝的制作。
部分Krementz高级珠宝作品:
A3ct.naturalalexandriteissetwith2.77cts.t.w.colorlessmarquise-cutdiamonds;
$85,(年价格)
A3.05ct.Indicolitetourmalineissetinplatinumand18kgoldwith0.55ct.t.w.diamonds;
$19,(年价格)
Platinumnecklacewith24.06cts.t.w.emeraldsand23.42cts.t.w.diamonds;
$,.(年价格)
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将品牌升级为高端珠宝品牌,高客单价产品固然利润可观,终归不占人口红利的优势,核心买家基数有限。买到这个份上,品质可能都不是第一考量,溢价来自品牌本身。品质升级易,品牌升级难;换言之,涨价容易,让人认涨价这事儿难。
年起,RickKrementz担任品牌CEO,又将品牌维持了近14年,直到年他的父亲RichardKrementzJr.去世。
RickKrementz(居中戴领带者,摄于年)
在我看来,Rick的志向本不在此,回到公司只是善后或者说完成父亲的心愿,毕竟彩宝是RichardKrementzJr.一生热情之所在。倘若真有心深耕这个行业,又怎么会在他父亲去世不到一年时间,就关闭了公司,对外宣布Krementz家族结束珠宝领域的所有业务。
至此,四代人励精图治、横跨了三个世纪的品牌Krementz正式谢幕,享年岁。
Krementz的消失不是个案存在,纽瓦克昔日支柱产业皮革、珠宝都已衰落,啤酒工厂也所剩寥寥,Anheuser-Busch算一家,集团旗下品牌百威啤酒,世人皆知。
看到酒标上缩写AB了么,Anheuser-Busch
纽瓦克另一家珠宝品牌LarterSon(-),也就比Krementz多活了两年。
LarterSon作品
纵观Krementz品牌发展史,它的成功得益于初创阶段选择了刚需品类,以及对现有技术的突破;后期运营过程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相信,这与家族对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有很大关系。Krementz一直是行业内声誉卓著的企业,之所以能在纽瓦克诸多珠宝企业倒闭的情况下,依旧存活了这么多年,跟公司推行的优质服务不无关系。
Krementz承诺对其销售的产品提供终身维护,公司会保留50年前的制造设备,以备有维修产品的需要。甚至在年代,有客户向Krementz订购当年公司起家的衬衫领扣,Krementz居然真的翻出了一百多年前的原版设备完成了订单。至于最后走向衰落,我想有太多客观因素存在:亚洲的崛起、资本的介入等等,这些都不是老式家族企业可与之抗衡的。
Krementz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Krementz又从未消失。Krementz品牌的产品依旧活跃在二手交易市场,Krementz的设计、品质仍被古董饰品爱好者津津乐道,Krementz依旧是响亮的金字招牌、品质保证。而属于Krementz家族的故事,将作为品牌最宝贵的遗产,被后世所铭记。
附:Krementz大事件年表
什么值得买
Krementz的故事讲完了,我需要的礼服扣子也买到了。谈不上这类产品的专家,只讲一讲我的看法。
1.优先选择实金(solidgold)的产品。古董饰品表面多多少都有些使用痕迹,有些划痕严重的已经影响其表面的光泽,如需重新抛光,会对包金类产品金层表面造成损害,实金产品则不存在这样的担忧。
2.ArtDeco产品我不买,一来是其特有的装饰语言过于繁复,跟我这粗犷风格不太搭,二是因为很多ArtDeco风格的礼服扣边缘装饰条纹磨损严重,很难见到品相特别完好的,偶尔遇到,价格非常高昂。
这套品相非常好,盛惠美金
3.那个时期的礼服扣大多有贝母嵌面,贝母表面的光泽会因为过往使用方式和保存环境的不同各有差异,尽量选择贝母表面火彩丰富的。有些低价产品,贝母嵌片的切削工艺以及与基座的镶嵌工艺都不够细腻,选购时还需注意。
4.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高品位的K金,14K和18K的价格相差一位数,就这么夸张,我觉得倒不是因为含金量的高低,真算金子能差多少。我认为是物以稀为贵,那个时代18K的产品产量本就低过14K,能留存到现在的就更少。
5.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特别大的便宜,多考虑一下,有可能是坑。
6.跟古董表“一表一价”是同样道理,同一品牌、风格、材质的两套不同产品,因为保存状态的差异,甚至是卖家心理预期不同,价格会相差特别多。没有必要追求一个所谓“公价”,只问自己是不是愿意花这个钱。放平心态,就是一玩儿,想太多就没必要了。
以上豆子的男装世界多谢支持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