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2日,土尔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荣获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不难想象,“文学”这一似乎“边缘化”的“盛事”,又要在媒体上露露脸了。哪些被经济大潮冲刷而去显得有点遥远了的“文学之梦”,又将被轻轻地唤醒,给渴望“诗意栖居”的心灵带来几丝温情的慰藉。
曾经因写作《花季·雨季》一书成名的郁秀,在美国生活学习十多年,回国后颇有感触地说:“在美国文学是很边缘的行为,而现在的中国少年对写作这么热衷,这让我很吃惊。”郁秀可能认为国人目前正热衷于追求“物质文明”,势必没精力照顾“精神文明”,而少年们这么热衷写作这一“精神”工作,让她自然莫名惊诧。但郁秀女士如果看了当今少年作者的小说,再比较自己年少时写的《花季·雨季》,嘴型一定会变成一个大大的“O”,自愧不如了。不信请看一位12岁的天才女孩的作品中的精彩文段:
“人一结婚,不出5年,男的就不敢仔细地完整地看自己的老婆了,即使看了,也不会仔细的看第二遍。然而,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的。要富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昂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
一位资深批评家说:她才12岁……我怎么看都觉得像一个身经百战的情场老手的宣言。这里表现的人情练达,对金钱和男色的痴迷追求,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而对“伟哥”的“不解释”,在疯狂中又不失风度——似乎有点儿羞羞答答。
郁秀也坦言,如果当年的《花季雨季》拿到现在来出版,发行量肯定上不去。
近日,笔者在“高中生书册阅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成果汇报资料中,看到娄底一位高中生在列举了《红楼梦》中刘姥姥在贾府中既村俗又不显山露水而左右逢源的奉承话后,说:“如许灵巧的工作人员历来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惜刘姥姥生不逢时,未能赶上体制改革的大好形势,多少有些屈才。……这刘姥姥本份,恪守游戏规则,倘使效劳鞍前马后是决不会善自谮越的!如果招聘可以跨越时空,刘姥姥必会在公关部门谋到理想的职位,似这等润滑于上下,又能协调于内外的高手,不速速聘之,还待何时?”
看看这位学生对于经典文学著作权中人物的这般“急功近利”充满“市侩”气息的解读,又联想了市面上上畅销的“水煮XX,清蒸XX”教人“权宜机变”的名著的解构,你还会简单地说:“文学正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去了”吗?
其实,文学正在零距离的全面而学入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不过今天的文学已不是先前那“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的那个文学了。人们对先前的充满敬畏的“文学”,变得没了那种虔诚,甚至把“文学”玩弄于股掌之间了。
十二岁的天才少女似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的豪气,高中学生解读《红楼梦》,不是去追寻产生刘姥姥这等曲意奉迎的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典型环境,进而去深入感悟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了解那远去的历史真象,而是想到积累今后在“物化”的职场上如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练就“察颜观色,权变机巧”的奴才本领,以便获取“高等”的待遇。这是对“文学”多么荒诞和悲哀的解构啊!
当郭敬明用涉嫌抄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把少男少女们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时候,韩寒写出“男人希望女人像牛奶,又纯又白;女人希望男人像奶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时候,我们面对矫情的诗意和诗意褪尽赤裸的欲望时,我们面对被当作“丫环”一样使唤的“文学”,欲哭无泪。
少年们年少轻狂对文学不知敬畏,那么成年作家的表现又如何呢?
有位作家在小说中对本田车消失在城市深处作了这样的描写:流线型设计的本田车就像一位曲线优美的女人,车身后部的尾翼就像一条风情万种的超短裙,车尾更像露在超短裙下丰满的臀部,性感而迷人,尾灯一闪、一眨眼就消失在城市离迷的霓虹深处。
再看看曾经充斥媒体的丰胸广告吧。“女人,怎能让男人一手掌握”、“送你一个挺大的礼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挺不起胸,怎能抬得起头”、“做女人挺好”……这些洋溢着文学色彩的广告语,含蓄而富有语言张力。据说很多诗人为了免遭“饿死”的厄运,纷纷改弦更张搞起了广告文案策划,让诗才在商战中的找到了最为实用的用武之地。
有些作家已经超出了“著书都为稻粮谋”的观念,渴望着著书致富。脑子里时刻运转的是千字多少元,版税百分之几,发行量XX万本,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更是张扬起“欲望号”旗帜,不惜“赤膊”上阵,搞起了“下半身写作”美其名曰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在把人类最在一块遮羞布扯掉后,于是出现了“既然男人都露出了自己的把柄,女人都露出了自己的的漏洞”,还有什么道德底线不可突破,还有什么不敢写呢?
至于对经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品赏解读,更是来一番生猛的“水煮”、“油炸”,从中读到的是权谋、算计、尔虞吾诈,更把其用来指导商战、升职和晋官。
呜呼,文学竟然沦为一些作家致富的工具,欣赏文学竟让人变得“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让人为“文学”真是忧心如焚啊!
难怪家长们最能放心让学生读的课外书只剩下《青年文摘》、《读者》,以及一些经典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了。谁也不会傻到用当今一些“物欲横流”的作品去污染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当然,在学生书册阅读心得体会中,笔者也欣喜地看到高中生的读书笔记中写道:
“渐渐地,我开始欣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情怀,感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之心,赞佩‘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豪情壮志,心颤‘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雄奇。”
在喧哗和骚动的文坛中,让人毕竟看到了中国文学的一线微茫的希望。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客央视“东方之子”,他说最钦佩鲁迅,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揭露,对民众生存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