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电影有关东方与故乡的一场幻梦

今天是4月14日,月相为54%的下弦月。

ItisApril14witha54percentofLastQuarter.

距离新月还有9天。

Thereare9daysuntilNewMoon.

谭明茗

“下弦月,让我想你。”

《卧虎藏龙》主题曲。

《月光爱人》,李玟。

最近我看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华裔导演的作品,例如《喜福会》《卧虎藏龙》,以及最近上映的《别告诉她》。这三部电影我很欣赏。尤其当电影中出现东西方的文化碰撞时,它们展现出了一种古老、传统的东方意象。这种意象是华裔导演作品中特有的,就好像你去到海外的中国城游览,你发现那些建筑、商铺的装修以及店内售卖的商品,总是很有年代感,让你觉得好像几十年前的中国一般。华裔导演的作品也能带给观众相似的感受,只是这种感受同样让“美国华裔电影”陷入了困境。网上对美国华裔电影的攻击,主要集中在“对东方的展现不真实”“满足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跟不上现代中国的节奏”这几点。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试着讨论一下这一现象。

“美国华裔电影”的历史根源

电影学界在讨论美国华裔电影时,往往是把中国移民与其他从亚洲来到美国的移民结合到一起讨论的,即AsianAmericanCinema(美国亚裔电影)。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当早期华人移民寻求扎根于美国的时候,面临着严重的种族歧视以及政治和生活上的困境,这促使他们抱团成为一个大集体,一同为自己的利益发声。

二是美国亚裔电影早期缺乏资金和观众,电影宣发和电影节会把来自不同亚洲国家的电影统一成一种类型,以获得更多的观众。

例如,很多早期亚裔电影中,即使只有华裔演员出现,也能被视为美国亚裔电影的代表在电影节中展出,看作是为整个亚裔群体发声。

另外,早期的美国华裔电影,离不开民间华裔社团的支持。年代,民间涌现出一批由草根华裔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例如在洛杉矶组建的VisualCommunications或者纽约的AsianCineVision,它们为华裔短片的拍摄提供资金赞助。它们的共同点是,相比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它们更认同电影是一种媒介,可以记录真实生活,起到教育后代、推进社会运动的作用。

在民间社团的帮助下逐渐发展的美国华裔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有着坚固的意识形态基础。美国华裔电影与“华人奋斗史”“华人在美权力斗争”等主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观众往往认为这是亚裔电影唯一的主题。很多学者也赞成这一观点,认为美国亚裔电影如何界定,就是判断一部电影是否由亚裔导演拍摄,是否从亚裔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亚裔群体的故事。这一观点存在局限性,导致那些受到传统东方文化影响,但并不局限于拍摄华裔故事的导演陷入困境。这些导演及其作品是我在这篇文章以及未来的系列文章中希望重点讨论的。

△早期政治亚裔电影代表《寻人》。

《卧虎藏龙》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是一部典型的武侠片。该电影的原定目标市场是亚洲地区热爱武侠电影的观众。因此,在选角上,导演着意选择亚洲观众熟悉的影星。然而,影片发行之后在亚洲地区反响平平,反而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在商业层面最成功的外语片。作为第一部获得美国观众喜爱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当时甚至在美国掀起了亚洲电影的热潮。这一现象似乎印证了亚洲观众对这一电影的批评——“《卧虎藏龙》中展现的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武侠片有很大的出入,导演只不过拍摄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具体来说,该观点指的是电影的武打镜头不够精彩、叙事繁琐冗长导致观众对于故事迟迟弄不明白,再加上主演们磕磕绊绊的中文,难以令东亚观众在观影时沉浸在传统的中国武侠世界中。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解释说,拍摄东亚电影时存在“不真实性”,是华裔导演们面临的普遍困境。学者们主张用“离散”的视角去阅读此类电影,即承认导演的华裔身份,承认华裔文化不等同于传统中国文化,允许华裔文化存在“杂糅”的特点。

李安在关于《卧虎藏龙》的采访中承认,由于年轻时便离开中华文化圈,在大陆也没有长期居住经历,导致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充足,大多是通过媒体了解的。二手资料以及记忆中对中国的梦幻想象,让李安在脑海里构建出了“想象的中国”,并以此为参照进行电影拍摄。因此电影中那些宏大场景的展示:昏黄的浩漠、云烟缭绕的武当山、翠绿的竹林,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电影叙事中的视觉奇观,它反映出的是海外华人在遥远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地域的想象。

电影中我认为最经典的一段,是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的一场打戏。这场戏做到了场景与叙事的融合,不仅借竹林展现了中国武侠片中轻功的绝妙,更展现出男女主之间微妙的斗争关系。与常见的基于“打砸抢烧”印象的武打戏不同,影片中弯曲的竹子像是杠杆,二人各站一端,一面掌握平衡一面进行攻防。二人在竹林的对决并不是为了分出武功的高下。表面上,对决是为了争夺青冥剑,但实际上还潜伏着李慕白试图以师之名征服玉娇龙。这一场景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讨论,认为李安受到了好莱坞音乐剧的启发,强调武打场景与叙事的平衡。这是《卧虎藏龙》受到批评的来源之一,但也是该电影的独特之处。

△竹林武戏。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在不同媒介之间广泛传播。事实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已经减少了,来自东方的江湖故事同样能被西方观众欣赏与理解。然而,导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也许在台湾长大、在美国生活的李安早已适应人们用不同的口音说同一门语言,但他忽视了人们(尤其是大陆观众)对于武侠电影中口音的容忍度。华裔演员们掺杂着区域口音的国语,影响了电影在普通话观众中的传播幅度,使他们认为这并非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这是跨国电影正面临的难题。

△马来西亚华裔演员杨紫琼在片中出演。

综上所述,《卧虎藏龙》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作为一位试图拍摄传统中国故事的华裔导演,电影并没有展示美国华裔的真实生活,也没有表达其政治诉求,因此它不能被定义为美国华裔电影。另一方面,由于李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足,也没有遵循传统的武侠电影拍摄手法,在亚洲地区,李安的电影无法被当作“自己人”的作品来解读。(在更早以前的大陆导演与台湾导演研究中,李安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学者们通常不把他视为具有作者风格的中国导演,而是把他视为一种文化杂交的体现。他的作品也因此被认为迎合了西方审美,是“西化”了的作品。直到李安的作品获奖后,大陆与台湾电影学界又争相将李氏据为己有。)因此,李安的作品只能一直停留在好莱坞跨国电影的分类里,他的个人风格也因此被忽视,被局限在“东方”的滤镜中。

结语

这是美国华裔导演的普遍困境。美国华裔电影因政治斗争而生,但不应只局限于政治层面。观众们也不应该否认在“真实东方文化”和“西方刻板印象”之间,还有一处因华裔移民文化嬗变而产生的杂糅的、流动的身份认同地带。用电影学者克里斯蒂娜·克莱因(ChristinaKlein)的话来说,“《卧虎藏龙》并不是在一个边界分明的国家或文化中诞生的,而是在战争、移民、资本主义交换审美和记忆的跨界过程中诞生的”。

与其说《卧虎藏龙》是外来资本试图讲述传统东方的江湖故事,不如说它是海外离散的亚裔在流浪多年后,通过想象编织出的有关东方、故乡与祖籍的一场幻梦。

谭明茗往期文章

散文

时代雷声隆隆,普通人抱头而过散文

住在大江沿岸的人,乡愁都离不开水原创电影作品

RiverRendezvous影评

“我安慰自己,洗衣机比丈夫更重要”责任编辑:沙士淳、白清扬。排版:白清扬。封面图:唐颂。首图:张天鹤、白清扬。纵队队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ubans.com/mgxw/1362.html


当前时间: